“图书馆阅读”的优势不优——研究中的横向对比差距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1/11/18 11:38:17  浏览次数:3883次
分享到:

    对阅读尤其是“图书馆阅读”的各种现象——作为图书馆人,我们也许对它们并不陌生。而且我们也许是很熟悉它们。阅读尤其是“图书馆阅读”应该是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尤其是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读者的文化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问图书馆学中有哪个领域与外界的读者有直接的、感性的、较多的联系,那大概就是阅读——“图书馆阅读”了。试想,有几个读者会在意和关注图书馆学是研究什么的?他们来到图书馆,目的只是更在意的是如何从图书馆获得更好的阅读服务,从而使自己的“图书馆阅读”更为称心如意。阅读尤其是“图书馆阅读”因此成为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图书馆凭借其优美的建筑、丰富的馆藏和围绕这丰富的馆藏而拥有的比较完善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能够为广大读者开展好各种“图书馆阅读”的服务。阅读尤其是“图书馆阅读”,因此也成为图书馆和图书馆人的优势所在。但我们的这个优势发挥的怎么样呢?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两个对比。

    第一个对比是:同样是阅读研究,为什么余秋雨先生、于丹女士等文化名人的阅读报告,让人收获很大、心情激动、感慨颇多呢?对社会和读者们的影响深远呢?除了大众媒体的宣传和名人效应的影响之外,这是其他人无法能比拟的,但是“图书馆阅读”的影响也并不应该这样过于沉寂。为什么呢?原因我觉得关键就是文本的不同,余秋雨先生、于丹女士的阅读报告,是立足于读者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与走向,以上下五千年的知识与人文情感的真挚做注解,能切合读者的心灵世界的感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感染,重视的是“人”的因素,因此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而图书馆人的阅读研究报告,立足的是科研需要,忽略了读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忽视的是“人”的存在与呼声,因此,僵硬的数据与实证成为唯一的表达方式。关于图书馆学的实证研究方式,现在我们图书馆学术界有很多人在提倡,这是从图书馆学具有科学性一面的需要谈的,有其合理性。但是,图书馆学同时还是人文学科的一种,运用一定的数据进行实证有时候也未尝不可,但是运用过多的数据进行过多的实证演变成了纯技术论述,无法参与读者心理与精神层面上的感动与生成事项,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人文更需要思辨论证和情感感染。在这里笔者认为,余秋雨先生、于丹女士和其他社会知名学者们的经典阅读研究的报告,如果说是一种思辨论述和情感感染,那也是建立在读者的精神需要上的,具有一种精神救赎的力量!因此,这种阅读研究和阅读报告里思辩论证和情感感染的有效显现,比那种单一的实证阅读研究,效果要好的多。因此这是两种阅读和阅读研究的现实对比之后的一点总结,也许这能对图书馆学中图书馆人的阅读研究,尤其是“图书馆阅读”研究有借鉴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个对比是:就我们与西方社会的阅读和阅读研究的对比而言,西方人的阅读和阅读方式在某些方面与我们不同,他们的阅读形式不拘一格,比较灵活多样,阅读和阅读研究的效果比较明显。而我们好像始终有一个主流的阅读形式占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地位,然后其他的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无法兼顾。如中国古代的阅读更多的是与科举考试严密相结合的,这种单一的阅读内容和方式无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对阅读全方位的现象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从而使人们的阅读和阅读研究的思维比较僵化。正因为我们的阅读内容浅显,阅读形式比较单一,对很多其他的阅读方式关注不够,因此对很多阅读现象、阅读深层次的东西没能进行深入的阅读研究。而西方人会从更大更广的范围去研究怎么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理解阅读,研究阅读的一切过程。如日本图书馆界就注重深入的研究阅读现象,他们认为图书馆不仅是提供图书信息的机构,还应是推动民众阅读进行阅读推广的机构,因此他们的图书馆藏书与推广阅读是同步进行的。他们的出版界也如此,他们认为自己出版的使命就是提供知识的产品,给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阅读,所以一边是推销书这种产品,一边是有意识的极力推动阅读运动、阅读学会的开展,并让利作为资助。这对我们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与阅读推广以及“图书馆阅读”的全方面研究也有借鉴的意义与作用。

   
我们图书馆学的刊物上每年也有不少阅读研究一类的文章,从一般议论到理论实证都有,例如功利性阅读的利弊、大学生们的经典阅读倡议,还有专家学者们和研究生们的阅读文化研究。最近一段时间,图书馆学的专家学者们和其他研究者对社会阅读和阅读推广也倡导和重视起来,例如范并思、王余光、徐雁等教授,对学界和社会都发出了这样的倡导,出现了一些研究文章。但是除了范并思老师外,直接针对“图书馆阅读”研究并倡导图书馆学要重视“图书馆阅读”的并不多见。由于我们却过多的只是把阅读定位为一种纯粹的学术,只是把阅读的研究成果定位为一种科研的结果,形式上也是过多的千篇一律的实证、数据、表格的调研,而没有把读者们的心理需要和感性特色考虑进去,而且我们对“图书馆阅读”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图书馆阅读”研究最起码的还没有得到图书馆和图书馆人的广泛认同,所以,很多这样的阅读研究说到底,也许多是拿去充当学校科研处的统计量和评定职称的文章需要的,很难产生必要的人文影响很难真正推动社会阅读深入进行的,因此也根本无法体现出我们“图书馆阅读”的优势来。当然,对阅读和“图书馆阅读”实证性的理性的研究还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只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因为,不是在数量里而主要是在质量里,才能更多的体现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和优势性来。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0ut11.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