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胡锦涛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位于上海交通大学本部(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在历时半年的建设之后,已于钱学森百年诞辰当天正式对外开放。
科学巨匠钱学森的母校是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10月,即钱老归国50周年之际,中央批准在其母校建立钱学森图书馆,这是国内外对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保管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图书馆,展示了钱老一生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及其爱国情怀,通过对钱老科学思想和奉献精神的学习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笔者近日参观了该图书馆,对图书馆的爱国主义宣传和示范作用留下了深刻印象。与钱老一样,我也是交大学子,也是留学归来后为国效力。但作为后生晚辈,我还是非常想体会钱老当年的所想、所感。
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十分独特,沿华山路面向东方摆放一块白色岩石,上刻“钱学森图书馆”字样,早晨的阳光正好可以正面铺盖这块巨石。站在岩石前抬头观望,我可以清晰看见前方高处的“上海交通大学”六个字,这里曾是钱老年轻时充满理想、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人生辉煌的出发点。岩石后有一片较大的广场,但台阶很少,给人庄严、豁达而又平易近人的感觉。广场南侧是一排装饰性的栅栏状建筑,前面配有图书馆的展馆平面布置图。广场西北侧是一幢颇具特色的褐红色巨大建筑,这便是钱学森图书馆。面向东方的外墙上隐约印有钱老微笑的头像,温和、亲切,但绝不失庄重感,令人联想到钱老的学术成就和人文素养。图书馆整体建筑给人简洁方正之感,有如钱老的人品一般巍然屹立,也象征着钱老在我国航天事业上石破天惊的成就。
图书馆的门卫很热情,引导游客领取免费入场券,然后进入图书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规划面积近9300平方米,展馆含地下一层共有四个楼面,展览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四部分展示钱老一生的光辉业绩,分别展现了钱老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及其在系统科学领域开创性的成就,钱老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探索了钱老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并展示其学术思想。
走进图书馆,我看到进门处有一座现代雕塑衬着白墙上的手稿背景和钱学森的亲笔签名。这是一个 “模拟手稿”的创意,据说来自于中国馆设计师何镜堂。听工作人员介绍,该雕塑自9.8米的高处直达游人眼前,以红色、放射、裂变、升腾的状态组成“升腾的智慧”大型雕塑,是对钱学森精神的抽象概括。4015页手稿,代表钱老从1955年回国到1966年“两弹”成功结合的4015天;9.8米的高度,代表钱老98岁的壮丽人生(钱老2009年离世)。这火红的手稿有如升腾中的蘑菇云,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给人亲历现场的震撼。走到序厅正中,钱老的铜雕豁然展现在我面前,在绿色植物的簇拥之中,钱老正在眺望右上方的天空。他在眺望什么呢?是不是铜雕后那枚等待升空的火箭?我想,钱老应是在回味那段无法磨灭的光辉岁月。光荣岁月虽逝,但那种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则跨越时代,成为人民心中的永恒。
我从钱老铜雕前左拐进入第一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展示了钱老为我国航天事业、尤其是“两弹一星”的成功而付出的艰辛。展厅墙上有钱老与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合影。其中一张钱老与毛泽东的合影下面写有这样一句话――“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在同旧的、衰亡着的东西斗争中生长起来的”。
这句话引出了一段佳话:钱老曾是毛泽东身边的第一贵宾。1956年2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在审看来宾名单时,毛泽东用红铅笔把钱学森的名字从第37桌勾到了第1桌,特别安排钱老和自己坐在一起。那是毛泽东第一次接见钱老。在那次畅谈中,毛泽东称钱老“火箭王”,并作出了上述关于“新生和成长”的教导,嘱咐钱老为新中国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共和国领袖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让钱老领悟到新中国科学家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第一展厅展出的新中国珍贵史料非常多,其中一份周恩来于1957年2月18日亲笔签字的钱学森委任状特别引人注目。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是1956年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时任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的聂荣臻曾向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央军委讨论了聂荣臻的意见;10月8日,五院正式成立,承担导弹总体、火箭发动机和控制导引系统的研究工作,钱学森任院长。1965年,以五院为基础成立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2年,七机部改称航天工业部。
钱老是我国的“航天之父”,他的成就离不开他一贯的踏实与创新。我走进第二展厅,该展厅名为“科学前沿的开拓者”。钱老在解决新中国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时,不仅展示了其扎实的科研基础,更表现出一份勇于创新和不断开拓的精神。钱老曾说:“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创新。” 钱老所强调的创新,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展厅内“卡门—钱近似公式”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系统科学”繁杂的展示图,翻译成多国语言的“工程控制论”等等,每一件展物都浸透着钱老的勤奋和钻研;每一样藏品都展示出钱老的开拓与创新。钱老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思维使他预见性地提出了运载火箭的主张。正因为钱老的创新思维,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于1970年遨游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进入太空的国家。像钱老这样一位具备开拓精神的伟大科学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继续参观。
第三展厅的主题是“人民科学家风范”,着重表现钱老的精神境界。新中国成立,钱老是怎样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一封求援信,几张三等舱船票,真实反映了当时钱老回国建设的迫切之心;回到祖国后,钱老又是如何不计名利,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呕心沥血的?展厅内钱老的“七不”(一不题词、二不写序、三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四不出席‘应景’活动、五不兼荣誉性职务、六是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七不上任何名人录)不能不让所有人为钱老的淡泊名利而动容。“七不”不只是钱老的人生操守,更是他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仍需学习钱老求真务实的可贵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钱老的崇高风范为世人所景仰。
第四展厅是“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从钱老罕见的童年照片上,我看到了钱老的与众不同――大大的脑袋,像是从小便充满了睿智;炯炯的眼神,似是很早便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世界。事实上,钱老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北京高等师范附小上高小;在北师大附中完成中学学业;在上海交大读完本科后,成为清华的留美预备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分别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其求学经历何等灿烂。
然而,钱老不只是一个好学生。展厅详实的资料告诉人们,钱老还是一位优秀学者和伟大的科学家。钱老曾说:“我一直在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展厅的满满两堵墙上,贴满了钱老亲自制作的10000份剪报、4000册藏书、10000余封学术通信、540多篇学术论文和近20部学术著作,无法想象、但这就是铁一般的事实,这就是钱老!
四个展厅参观完毕,图书馆的最高层是休闲和图书借阅场所。由于巨幕电影的播放时间将至,我赶快回到一楼大厅。钱老的铜雕后是一块环形巨幕,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示着当年前进中的新中国、以及当年为新中国奋斗着的钱老。
观看记录片后,我从巨幕前的弧形走道来到地下一层。一枚由二炮捐献给钱学森图书馆的导弹从那里直达顶层,导弹上刻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共和国领袖寄语。导弹底座一侧,一副巨大的壁画将我带回当年共和国试制原子弹、发展航天事业的艰苦岁月;那浩瀚的沙漠,那亲切的军绿,还有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壁画中向游人走来,与我一起回味那段历程。
我在壁画前伫立良久,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火热的时代。若不是保安提醒,我竟然忘了自己是在二十一世纪、在钱学森图书馆中。
结束参观,我走出了钱学森图书馆;然而,我忍不住又回头望了望图书馆褐红色的外墙,以及外墙上钱老微笑的头像。在我看来,钱老的头像此时似乎已跳出了褐红色的背景,成为外墙中最闪亮的部分。远处,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徽在夕阳的映衬下射出闪闪光芒。这是钱老的爱国科学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也是更多学子正在积累爱国情怀、绘制我国未来科学蓝图的起始点。
望着眼前美丽的图景,我忽然领悟到了钱老的追求和理想――将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自己的祖国,这是多么壮丽的追求、这是多么永恒的理想!虽然钱老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像这被夕阳照耀成火红色的交大校园一样,依然燃烧着新一代年轻人爱国理想的火热、依然盼望东方升起的太阳再一次将这片土地照亮。
转载自:http://www.qstheory.cn/lg/yhsb/201112/t20111221_131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