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中:为市民打造城市第三空间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30 10:08:43  浏览次数:3274次
分享到:


【人物名片·吴建中】 

  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197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1992年获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9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出任副馆长和副所长。2002年1月至今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
   
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有《21世纪图书馆展望——访谈录》、《21世纪图书馆新论》和《国际图书馆建筑大观》等图书近20本。2001年被选为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同年被任命为比尔·盖茨基金会“通向知识之路奖”评审委员。2002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全国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吴建中,就文化传承、数字阅读和民生服务等话题进行了访谈。

   
文化成为社会“第二推动力”
   
要在质的提升上下功夫

   
新报记者:您如何理解文化强国战略,如何让文化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吴建中: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以及压低劳动成本为代价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就是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推动力。所谓第二推动力,就是在新起点上再出发的动力。文化和创意可以为新一轮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地抓住这一机遇,不仅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要让文化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
   
新报记者:上海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图书馆会承担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建中:近年来,上海比较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星罗棋布,几乎遍及城乡各个角落。但是,我们的文化基础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们过去的重心主要是还历史欠账,所以新建或改建了不少硬件设施,但现在我们不仅要继续努力达到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水平,而且要在质的提升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这些设施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功能。
   
上海图书馆比较注重软件建设,新馆建成后不久,就提出了要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硬件老本是很快就会吃完的,关键是如何让读者真正获得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满足他们的各种信息需求。
   
我们逐步建立了面向广大读者、面向企事业及研究群体、面向领导决策部门的知识服务体系。也就是说,不仅要提供一般的信息资源,而且要提供经过分析加工的咨询服务。上海图书馆全方位服务世博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最近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编辑出版的《上海手册》中列举了50多个城市发展案例,上海图书馆也位列其中。当然,我们还需要继续开拓创新,更好地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

   
读者需要的不仅是免费
   
“数字阅读”成未来趋势

   
新报记者:如今的上海图书馆已经成为沪上文化地标之一,上海图书馆今后将会以哪些举措吸引更多读者?
   
吴建中:图书馆是城市的第三空间,是市民交流思想与信息的场所。上海有240多家公共图书馆,每年访问人次约3000万,图书馆已经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设施之一。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在推进数字服务的同时,努力营造开放、亲和的氛围,通过举办高质量的讲座、展览以及实行更大范围的开架借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
   
新报记者:上海图书馆在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免费开放,未来在服务读者方面会更注重哪些细节?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在国内较早实行免费开放服务,今后的重心将放在服务质量的提升上。实际上读者更需要的不仅仅是免费服务,而是方便快捷地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因此,今后上海图书馆将加大按需服务的力度,努力提升文献提供、参考服务、情报咨询等加值性知识服务的水平。
   
新报记者:明年上海图书馆将以“数字阅读”为抓手,是否会引进更多的数字阅读器或者是开辟网上通借通还的服务?
   
吴建中: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计划,不久就会向社会正式推出。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的要点是将上海图书馆的各类数字服务整合起来,将上海各级各类图书馆数字服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更有针对性的数字服务,以数字阅读来推动全民阅读。上海图书馆有很多创新的服务,如移动图书馆服务、电子阅读外借服务、网上文献提供服务等,这些在明年都会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现在有300多个电子阅读器提供外借,以后肯定会逐渐增加,但不可能一下子达到3000个或者30000个,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读者手里的各种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激活”起来,让这些用户在家里或工作场所就可以下载或联网阅读。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文化传承是最重要的工作
   
名家手迹成“镇馆之宝”

   
新报记者:上图有很多名人真迹和孤本,在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还会有哪些细致的工作?
   
吴建中:做好文化传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上海图书馆把资源保护放在首位,每年都要花数百万元对破旧资源进行修复、整理和编目。如今,不仅将盛宣怀档案、家谱、碑帖、尺牍等编目整理了出来,而且做成数字化供读者使用。从事这些工作需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可能十年二十年都出不了成果,但是这些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的。
   
今后,我们不仅要继续做好这些整理和修复工作,而且要将重心放在内容建设上,发展衍生性服务,比如将这些专藏做成一个个知识库,将原件资源与研究资源、印刷型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是更进一步的内容服务。现在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创新和提升信息服务的同时,把上海图书馆二期策划和建设好,努力为上海市民奉献一个高度智能化和大众化的现代图书馆。
   
新报记者:上海图书馆也收藏了很多名家的珍藏手迹,接下来还什么相关的收藏计划?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重视专藏的保护和开发,在家谱、碑帖、尺牍、名人档案、名人手稿等的基础上,去年引进了大批西方研究中国的外文珍本,形成了国际知名的中国学西文专藏。明年还将继续引进一批中西文孤本,并计划影印和出版数部反映馆藏的大型系列丛书。
   
新报记者:上图今后还有没有引进中西文孤本的计划?
   
吴建中:我们有引进中外孤本的打算,但我们并没有刻意通过引进孤本来提升我们的价值。我们有自己的资源建设目标和选择方针,并不是什么都要引进。但一旦引进了,我们就要做好揭示和展示,就是通过出版和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获得这些资源。

    推出特色文化服务
   
推进公众服务重心下移

   
新报记者:在上海图书馆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目前有何具体举措?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是研究型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方便大众借阅,而且要发展特色服务,满足各类群体的信息需求。比如,上海图书馆每年回答口头咨询约250000次,书面咨询约10000次,而且还要编撰上千份研究报告和简报。上海图书馆在为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服务的基础上,从去年起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之源”服务,以填补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空白。
   
新报记者:有没有分析过现在图书馆主要的受众群?未来针对不同年龄、地区的读者,会有怎样的发展计划?
   
吴建中:近几年,随着区县和街镇图书馆的新建和扩建,图书馆硬件设施得到普遍改善,240家公共图书馆中绝大部分达到等级水平,因此,上海图书馆大力推进公众服务重心下移,通过“一卡通”等体系,方便读者就近借阅。目前来上海图书馆的读者中,研究群体和年轻白领较多,今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上海图书馆将与区域图书馆分工合作,在继续提升公众服务的同时,重点推进研究型知识服务。

转载自:http://www.xwwb.com/paper/html/2011-12/26/content_121847.htm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