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电影中的图书馆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2/2/3 11:11:40  浏览次数:6297次
分享到:


读书使人向前


盘点2011年电影中的图书馆


 ——原载《图书馆报》2012年1月20日B08版

王 波

    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和符号,象征着城市、知识、文明等,还隐喻着古老、宁静、秩序、高雅等诸多抽象概念和气氛,故而有时会被导演用来编织电影语言,呈现在镜头中。2011年看了一些新电影,发现多部都有图书馆,图书馆的上镜率似乎比以前更高了。透过电影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国外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了解人们对于图书馆的“刻板印象”,从而改进工作,提高宣传技巧,有针对性地解构“刻板印象”,塑造和传播图书馆的新形象。


“刻板印象”的图书馆也有可取之处 

   
    2011年9月上映的《画壁》,取材《聊斋志异》,讲述进京赶考的朱孝廉误入壁画里美女如云的女儿国——万花林,万花林不仅将一号美女“芍药”许配给他,还给他配备了一个图书馆式的大书房,面朝云海,春暖花开,书架精致,卷册盈架,桌椅材质上乘,设计精美,文房四宝别致齐全。居此室也,可藏可阅可写可卧,简直就是古人所说的“琅嬛福地”,就是博尔赫斯所描写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具象化、效果图。当今图书馆的古籍部若能照此设计,必受读者狂赞也。

 
图1 《画壁》中的图书馆

   
    2009年底上映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贴近大学生活,励志,深受我国大学生追捧,2011年风行中国高校。片中屡现的皇家理工学院图书馆,实拍自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属于印度的一流大学。我国图书馆界对印度图书馆了解不多,此片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透露了诸多信息:1、印度的大学图书馆装修朴素,露着水泥墙,没有粉刷。2、电脑都是大屁股的老式显示屏;3、装吊扇,无中央空调。4、环境整洁,地面干净,家具、书籍布置得井井有条;5、人性化,学生可用图书馆的电话、电脑,可打印,桌上配笔筒、装订机。该片还塑造了一个50岁上下的大学图书馆员杜贝,反映了印度社会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1、有才。毕业生代表、外号叫作臭屁王的查图尔的毕业演讲找他辅导撰写;2、服务周到,帮学生写稿、打印,有求必应,与学生打成一片;3、卑微。当学生骗他说院长找他,他战战兢兢推开院长办公室的门,第一句说的竟是:“我是永久编制人员。”深怕饭碗不保。4、虚荣。当学生用他写的底稿发表演讲,获得教育部长和院长好评时,他坐在院长背后,拍着院长的肩膀自我表功说:“这是我写的!”5、胆小。当臭屁王照着被恶作剧改过的稿子念,引起教育部长和院长怒气冲天时,首先溜掉的是这个图书馆员,并躲在屏风后面越听越怕,最终吓得晕倒。

    该片告诉我们,印度的大学图书馆虽然条件简陋,经费投入很可能不如我们,但是环境整洁、服务以人为本,图书馆员十分敬业,有不少细节值得我们学习。印度和我们一样的是,社会对图书馆员的印象属于“刻板印象”,仍然停滞在过去,和当前图书馆员的实际状况不相符合,这比较负面地影响了政府、社会对图书馆的关切,破坏了读者到图书馆享受新型服务的愿望和动力。图书馆界应该设法影响编剧、导演、导播等影像制作者,积极创造和抓住媒体采访的机会,展示自身大方、专业、敬业、时尚的新形象,加速刷新民众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印象,使其和实际情形相符合,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当然,图书馆员地位低下,心态自卑,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各图书馆颠覆以压代管的人事管理制度,少监管多激励,创造轻松舒畅的环境,提高图书馆员的安全感、自豪感、自信心。

 
图2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图书馆


美国图书馆的宽松管理令观影者神往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9月上映的电影《辛亥革命》中,也出现了一个图书馆。讲的是武昌起义发生后,孙中山在美国丹佛市的一家图书馆首先得到起义成功的消息。

    关于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究竟在哪里,学者们有不同说法。比如唐德刚说,孙中山此刻正在美国丹佛市的一家中餐馆当店小二——茶房先生,靠刷盘子过生活。也有的学者说,其时孙中山住在酒店里。电影《辛亥革命》对这个问题作了艺术化处理,将此时的孙中山安置在一个书架沿着四墙顶天立地摆放的很气派的美式公共图书馆里。有名有姓的图书馆员——乔纳森太太很专业,她坐在咨询台后面,看见孙中山走进来,热情地递给他报道武昌起义的报纸,孙中山这才得到消息。这个图书馆管理宽松,孙中山抱着面包进来,坐下吃早餐——切片面包,而在他不远处的另外一个读者,正吞云吐雾地大抽香烟。当他心情激动,一口噎住时,乔纳森太太还走过来,关切地问他要不要水。

    显然在电影导演眼里,美国的图书馆是以读者为本、服务周到的,美国的图书馆员不但敬业,而且神态自信。更奇妙的是,导演和观众似乎都相信,这样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存在于1911年,即整整100年前的美国。和《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一比,差距就出来了,为什么同是电影中的图书馆,美国和印度的图书馆员,一个大方自信,一个自卑猥琐呢?这有正剧和喜剧的区别,也有“刻板印象”的作用:好者恒好,差者恒差。可以说,在图书馆抽烟是导演的无知,但在图书馆吃东西,则是美国很多图书馆的实情,我国的绝大多数图书馆至今还未开禁,难道不需要排除困难,有条件地允许读者在馆吃部分食品吗?否则岂不是连100年前的美国图书馆都不如?这应该是该片对当今图书馆人的最大启示。

 
图3 《辛亥革命》中的图书馆


司书僧们的敬业精神令我们感动

   
    2011年9月上映的《白蛇传说》,改编自传统的《白蛇传》,但颠覆其立意,塑造了各司其职的无坏人世界,僧妖冲突完全出于职业冲突,法海的正面形象凸显,而白蛇水漫金山之举,则有些耍小女人的无理、任性和蛮横。该片动用电脑特效,场面唯美震撼。其中,惊心动魄的“水漫金山”一场,出现了寺庙图书馆员们在藏书阁里急救藏书的动人情景,司书僧们面对大祸临头无所畏惧,奋不顾身抢救经卷,口里只有急切的两句台词:“先拿重要的!”“快点!”充分表现了图书馆员们无比敬业的精神和高尚情操。

 
图4 《白蛇传说》中的图书馆 

    联系其他灾难片,可以发现一个电影模式:当世界末日来临时,人类的绝望首先表现为脑死亡——图书馆的被摧毁,然后才是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英雄的肉体被毁灭。而当形势逆转,世界有救时,则是一个逆顺序,首先是英雄——很少或唯一的英雄奇迹般复活,然后发现这种复活只是个人的复活,不是世界的复活、真正的复活,还需要人类知识的复活——集体脑的复活,最后发现客观知识——图书馆被幸运地保存在了一个芯片里,抑或是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可以取经,于是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仰仗着图书馆中的知识,世界在若干年后很快又恢复了原样。

    这些灾难片表现了人类对于图书馆的终极印象和想象——重建世界所能抓住的唯一的稻草。昭示图书馆员们:除非世界末日,图书馆将永恒存在,要么是建筑,要么是芯片,表现形式有别而已,管理它的人将永远存在。图书馆极可能是人类竭力保护的最后一处所在,图书馆员极可能是人类的最后一批殉道者。

    从专业的视角看电影,则部部有趣味,片片有学问,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享受和收获,其乐无穷。图书馆员们,今天你看电影了吗?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d9f7101012ob7.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