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发展政策(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CDP)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限定一个图书馆现有馆藏的范围,为资源的持续发展制定计划,明确藏书的优势,概述选书原则和机构目标之间的关系、总的选书标准和知识自由”功能的文件。70年代末正值图书馆经费遭遇大幅削减,藏书发展政策成为图书馆合理使用经费的有效指南。80年代至90年代,以ALA《馆藏发展政策编制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ies)的颁布为标志,藏书发展政策得到进一步发展。截止1993年,美国已有72%的高校图书馆和78%的公共图书馆都制定了藏书发展政策。[1]
馆藏发展政策包含了原来采访工作的内容,但更突出与其它工作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馆藏发展政策是用文字明确陈述馆藏目的、馆藏选择与淘汰(selection and de-selection)原则、馆藏范围与深度等。馆藏发展政策一般包含图书馆目标、用户描述、学科范围、非书资料、赠书处理、争议性资料的处理、选书职责、选书工具、馆藏剔除、合作计划、读者意见处理以及政策修订等。与传统做法相比,馆藏发展政策将采访工作作为图书馆整体战略的一个部分加以考察,并通过制定战略性政策,阐明采访与图书馆其他工作的逻辑关系。
馆藏发展对于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无论规模大小,每个图书馆都应该制定馆藏发展政策,有系统、有计划地建立与维护馆藏资料。美国国会图书馆通过“藏书政策说明”(Collections Policy Statements)向公众阐明该馆的藏书建设体系。国会图书馆主要面向国会及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及广大公众,除了技术性农业资料由国家农业图书馆和临床性医学由国家医学图书馆收藏之外,该馆收藏范围相当广泛。根据该馆的藏书发展政策,该馆“应收藏国会以及联邦政府各部门需要的任何图书或其他图书馆资料;应收藏记录美国人生活与成就的所有图书或其他原始资料或复制件;应收藏以某种形态存在的其他社团的过去或现在的记录,应积累这些社团和民族的全部或有代表性、具有对美国人民来说最直接关注的经验的书写记录原件或副本”。正因为如此,国会图书馆高度重视藏书建设,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并制定“藏书政策说明”,2008年11月又对此作了全面评估,增加或修改了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种学、计算机科学、通讯与人工智能、烹饪、营养和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说明。根据该馆的“藏书政策说明”,今后修订工作将纳入常规化轨道。
肖希明认为,藏书发展政策对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导文献处理的每一个阶段,保障馆藏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减少个人偏见,提高采访工作效率,使得对采访的评估更具可操作性。一份目标明确的藏书发展政策文本有助于图书馆公平分配有限的经费和相关资源,并对图书馆全局目标和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正式公开的政策还将有助于图书馆处理与用户、行政人员以及经费支持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与其他资源提供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基础。[2]
我国在藏书发展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如《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及政策文件《电子文献发展政策指南》《文献经费预算与分配研究》等。但是藏书发展政策并没有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有调研表明,国内图书馆很少制定藏书发展政策。[3] 不仅很多图书馆还没有成文的馆藏发展政策,而且用词也很不规范,有多种叫法,如藏书发展政策、藏书发展方针、藏书建设方针、文献采选条例、采访工作规程(规则)等。[4] 台湾地区根据1995年资料,在各类型图书馆中有19所图书馆制定了馆藏发展政策,大部分图书馆也没有书面的馆藏发展政策与书刊选购小组。[5]
数字化对馆藏发展政策的影响
馆藏发展政策需要根据服务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尤其是进入数字化时代,馆藏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型或实体性的资源,馆藏发展政策需要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国外许多大学图书馆已将电子书的选择纳入馆藏发展政策,并订立电子书馆藏的规范。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的学术电子书选择的基本原则为:1. 不需要专门的软硬件即可阅读;2. 不可缺少的学术电子书,并且在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学术资料的网络环境中,可通过单一视窗查得到这些具永久使用权、整合且超链接的学术资源;3. 在内容与网络可获得性上必须是持续的;4. 对读者而言具有亲和性,不需要特殊的知识或技能即可使用;5. 对图书馆而言具有亲和性,不需要特殊的授权程序或过度更动现有的信息设施;6. 能同时提供网上或下线阅读;7. 将电子书产品视为传统纸本书的补充或辅助资源。[6]
调查表明,数字化有益于馆藏发展,如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UT-Austin)图书馆将电子书的马克记录(MARC)上传到公共联机目录(OPAC)后三个月,这些电子书的使用率立即增加约50%。[7] 电子数据库往往都有其独立的入口平台,而读者希望通过自己较熟悉的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一次性查到所有平台的资料。因此应将电子书整合进馆藏体系和工作流程之中,而不能仅仅把电子书看作是文献内容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电子资源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比较突出地反映在“获取”还是“拥有”的问题上。一方面,电子资源占新购资源的比例越来越高。美国出版商交流集团(PCG)每年发布图书馆电子书市场研究报告。根据该公司对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图书馆的调查,2006年用于数字资源的经费平均为30%,2008年42%,2010年49.3%,北美最高,2010年达到58.8%。[8] 以前图书馆既买电子书,也买纸质书,但面临削减的选择时,大部分选择保留电子书。另一方面,无论是馆藏电子书还是获取型电子书,在服务与管理、空间与时间上都有纸质书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变化都将反映在馆藏发展政策之中。一般而言,使用率高或核心馆藏,应考虑“拥有”,而使用率低的资料可考虑“获取”即可。克里斯·阿姆斯特朗(Chris Armstrong)与雷伊·隆斯戴尔(Ray Lonsdale)在调查中发现,指定图书、高借阅率图书以及多复本纸本书是英国各大学选择电子书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大学图书馆在发展电子书馆藏时,应以教科书、参考书为优先采购的基本馆藏。同时,该研究指出电子书的选择、采购、推广等复杂的馆藏管理问题应载明于各馆的馆藏发展政策之中。[9]
曹淑娟撰文分析了台湾学术电子书联盟(Taiwan Academic Electronic Books Consortium)运营模式对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的影响。[10] 该联盟于2008年1月建立,计划3年内通过联合采购外文电子书3万册以上,以改善大学的研究环境。调查发现,该联盟运营模式改变了大学图书馆馆藏管理工作,除了可不受同时使用人数的限制,永久共享如此规模的优质电子书外,还可通过该联盟要求厂商提供适用的书目记录以利成员馆转入各馆自动化系统,有效节省成员馆重复编目的人力。电子书阅读形态不仅节省图书上架人力及空间,更精简了流通人力及操作流程,而且在永久保存方面由联盟负责取得裸数据并妥善保存,省却各馆相关典藏工作。
此外,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和深化,图书馆面临的课题也越来越多。比如网上获取、联合采购、合作典藏等都要求资产管理模式相应变化,而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明显地落后于现代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制定和完善馆藏发展政策中予以充分考虑。
[1] 张新兴. 国外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综述. 图书馆学情报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11(11):148-149.
[2]肖希明, 肖婷. 国外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走向. 图书与情报. 2007(3): 22-24, 31
[3]肖希明, 袁琳. 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
[4] 张洪元. 文献资源发展政策及其编制. http://lib.njtu.edu.cn/pub/bjtu/xswhjl/gnpx/P020071129395325007601.ppt. 查询于2012-3-18.
[5] 曾济群主持. 推动全国图书馆馆藏发展计划. 台北:[教育部],1995年,42-43.
[6] Dennis Dillon. E-Book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Experience, Part 1. Library Hi Tech 19:2 (2001): 122.
[7] Dennis Dillon. E-Book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Experience, Part 2. Library Hi Tech 19:4 (2001): 357-359.
[8] LIBRARY BUDGET PREDICTIONS FOR 2011. 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 http://www.pcgplus.com/pdfs/LibraryBudget2011.pdf. Accessed 2012-3-17.
[9] Chris Armstrong, Ray Lonsdale. Challenges in Managing E-Books Collections in UK Academic Libraries.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29 (2005): 36-39, 47.
[10] 曹淑娟. 台湾学术电子书联盟运营模式对国内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之影响 [硕士论文],2010年7月. http://www.ntl.gov.tw/Public/AdminData/2010961151217055.pdf. 查询于2012-3-18.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0yu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