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年里,图书馆经历了三次大的冲击。第一次发生在8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有人曾乐观估计随着无纸化社会的来临图书馆将走向消亡。但实际情况却相反,20世纪末反而出现了空前的新馆建设热潮,人们意识到图书馆作为人际交流信息和经验的空间还是必要的。
第二次冲击发生在世纪交替之间,由于互联网的大量普及,电子信息以几何级数迅速膨胀,有人担心互联网的导引系统和搜索引擎会替代图书馆的功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1] 于是人们怀疑图书馆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认为既然人们可以从网上满足各种信息需求,还需要图书馆干什么呢?因此,图书馆能否向人们提供比互联网的导引系统和搜索引擎更有效的服务手段、能否继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是那一时期人们思考的焦点。[2] 十年来,图书馆界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成果,开发出一批适应图书馆发展的信息服务和产品,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勉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第三次冲击发生在今天,无纸化社会的“幽灵”重现,人们都在关注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在哪里,有人预测,到了2020年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图书出版市场总额的50%。[3] 美国教育部的一个报告预测,到2020年大学图书馆80%的购书经费将用于电子资源。[4] 但从目前图书馆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对此是缺乏准备的,即使是欧美等一些较发达的图书馆也是在转型的探索和实验之中。从纸质型为主体的图书馆向全媒体图书馆过渡有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图书馆能否经受住这次考验,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真正实现图书馆的范型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本世纪初起,欧美各国图书馆普遍面临经费短缺的挑战。然而穷则思变,图书馆界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动力。英国的“思想屋”(Ideas Stores)和美国的兰吉维尤图书馆(Rangeview Libraries)都是在经费削减压力下的思变产物。我国这些年虽处于文化大发展的高潮之中,但仍应未雨绸缪,做好因应对策。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要谋求质的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力争在未来知识服务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
[1] Laura B. Cohen. Yahoo! and the abdication of judgment [J]. American Libraries, 2001(1): 62.
[2]根据美国1998年盖洛普民意测验,81%的美国人每年至少跑一次图书馆,图书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大多数人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图书馆是绝对必要的. The Old-Fangled Search Engine [N].华盛顿邮报,2001-1-13( C01).
[3] Lara Aucamp. Will Digital Dominate Publishing by 2020? the e-Relevant Blog.
http://www.e-relevant.co.za/blog-archive/ebooks/174-will-digital-dominate-publishing-by-2020.html
[4] Sue Polanka. E-books: 21st Century Technologies in Libraries. Lecture held in February 2012. 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malaysia/99931/lrc/slides_Ebooks_21Century-feb2012.pdf.
转载自:http://www.wujianzhong.name/?p=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