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馆格”今何在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3/6/3 18:27:49  浏览次数:3483次
分享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书能“创立”学校,学校若没有一个永久性的图书馆,就如同人民没有名称、没有怀念、没有历史一样。

  图书馆是学校精神品格的重要标志。

  我所读的小学在偏僻的山村,至今仍没有像样的图书馆。这当然是罕见的。随着教育投入的日益增加,中小学硬件建设早已大为改善,即使是乡村学校,建立图书馆也不是什么奢望了。

  但有了图书馆,并不意味着学校师生就有了良好的精神食粮。

  曾到过一所初中,学校正在进行书香校园建设,校长自豪地宣称,他们拥有10万册的藏书。但走进图书馆一看,正版书很少,许多是盗版书。一些外国名著的译者不知是谁,更不是严谨的出版社出的;随手一翻,就知道可能是书商找了几个人,把不同版本的译本,东拼西凑,就成了青少年名著读本。这样的10万册,还不如只有几本规规矩矩、诚实劳动奉献出来的正版书!

  无独有偶,曾遇到来北京购书的中小学老师,他们往往不是到正规书店选书,而是到一些所谓的图书批发市场,三四折甚至两折为学校大批量买书。如此折扣,的确便宜,但不知能买到什么样的书。如果是一些垃圾书,不如直接买些废纸充实图书馆,何必如此大费周折。

  如果,一座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学图书馆,到处充斥着盗版书、劣质书,这是给学生精神食粮呢,还是教唆他们去做知识的“盗贼”、文明的“懒汉”呢?

  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精神的缩影。校长、教师有文化修养,有精神追求,有道德底线,学校经费再有限,图书馆再简陋,也只会添置书籍精品,而不会滥竽充数。因为他们明白,只要是对学生精神发生影响的东西,都必须是精致的、高尚的、一流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更何况用不好的东西去影响学生呢!如果教育在精神上“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

  盗版书、劣质书在一些学校图书馆的泛滥,造成的“伤害”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但却是致命的。一方面,它提供给学生劣质读物,很可能误导学生将差的、丑的、恶的当成好的、美的、善的,开卷即误入迷途;另一方面,也是更可怕的,它暗示学生在知识的创造上可以不劳而获――偷,“窃书非偷也”,从小即从他们心中去除了对知识、对创造的尊重、敬畏。其后果是,读书人失去了羞耻心。“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近年来,学术诚信缺失成了我国学界的一大顽症。有人认为缺乏养成教育,有人呼吁加大惩罚力度,可是重典之下,剽窃抄袭之风依然盛行。于是,有学者追根溯源,认为许多学生、学者,根本就没有把“诚实、信任、公平、尊敬、负责任”等基本价值观植入灵魂。一个从小泡在盗版书海洋中、不以偷知识为耻甚至以之为荣的人,怎么可能认同、践行这些基本价值观呢!

  与我们相反,德国的学术界却犯有“洁癖”。近年来,其国防部部长古滕贝格、教育和科研部部长范莎、欧洲议会副议长梅林等高官,就因论文抄袭问题,要么丢官弃职,要么灰头土脸。这要归功于其学术制度完备、严苛,但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对知识创造无尚尊崇,对知识“小偷”零容忍。在德国,拥有博士头衔的人可以永远将头衔放在名字前,印在护照和其他证件上――而我们则往往把官衔置于名片的显赫位置。

  小时候,长辈教导我们,要敬惜字纸,有字的纸掉在地上,不能用脚去踩。从当下时髦观点看,这多么古板、可笑。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我们民族的可贵传统――对知识、文明宗教般的敬畏。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学校图书馆的“馆格”,重树对文明的敬畏。


转载自: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6/03/content_96141.htm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