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有多近,有多远?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3/7/29 11:27:39  浏览次数:3949次
分享到:

唯分数论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学生的求知素养,惯性之下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图书馆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借阅图书的场所,而应该是一个文化熏陶的环境。
 
图片来源:全景网
 
不久前,长期流浪于清华图书馆的“馆猫”意外死亡,引发了学生们福尔摩斯般的猜想。然而,虽说图书馆及周边一草一木的改变都牵动着学生的心,但是大学四年敢说自己与图书馆“亲密接触”的人往往只占了一小部分。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最后悔的事”评选中,“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总能见诸榜单。
 
近日召开的中国高校图书发展论坛上,图书馆信息技术如何为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服务,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而在会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学生与高校图书馆的真实距离究竟有多远?信息技术该如何发挥引领学生阅读的功能?
 
学生更在意空间资源
 
畅游书海,本是图书馆提供给一所高校师生最大的功能。但是,提起图书馆,辽宁大学大四学生肖月印象最深的不是翻阅了多少好书,而是占座。为了能抢到一个自习座位,她和同学还曾发生过通宵守座位的事件。这段和图书馆朝夕相伴的日子,在肖月看来多少有些疲累。
 
不熟悉文献检索,山东某大学大二学生张晨差点闹出笑话。他在百度上搜到了一篇可作为专业课论文参考之用的文章,网页下方显示下载需付2元钱。他差一点就付钱购买了。幸亏同学提醒他图书馆已购买了大量知识库的资源,可以免费下载,张晨这才发现,图书馆还有一个免费获取资源的好去处。
 
“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图书馆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于空间资源的利用,有时超过了对知识、信息资源的利用。”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说。
 
程焕文表示,大学生选择去图书馆上自习,不单单是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更主要是因为图书馆有书香的氛围,“在图书馆读书的心境和在宿舍、教室是不一样的”。
 
然而,很多大学生四年学习当中并没有使用多少电子资源,只有在临近大四,需要做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时才想到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程焕文注意到一个现象。老师在课上为学生指定了某本教学参考书,而图书馆由于经费、空间等各方面的限制,一般最多购买3~5本该书。借完这几本之后,其他学生无法借到这本教学参考书往往会抱怨。可当图书馆告诉他们另有电子版可以阅读,却没有多少学生去下载、阅读。“这让我感到很诧异,在网络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有时显得不太在意。”
 
资源遇冷源于缺乏求知欲
 
事实上,几乎每所高校都在新生入学时、大学四年间陆续开设了图书馆培训课、文献信息检索选修课。照理来说,不懂利用数字资源、数字资源使用不足的情况不应该出现。那么,为什么图书馆内的知识资源会在一些大学生身上遇冷?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韩宝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学生上培训课通常具有选择性,比如像就业数据库、考研数据库这类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培训课来的人较多,如果只是开展一个新的电子图书使用培训,可能来的人较少。
 
“大学生课余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社会活动上,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这与功利心较强的社会风气有一定关系。”程焕文说。
 
另一个原因则是由国内教育制度造成的。程焕文指出,大学学习本该是一个“加负”的过程,而国内大学的学习恰恰相反。国外大学上一次课只有两个小时,但学生课下读书、做笔记的时间可能达到五六个小时。学生们要阅读大量的著作、论文,这就逼得他们一定要利用到图书馆的资源。而国内大学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即便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且不说数量不够,要求也不严格。学生们通过网络搜索就能找到答案,自然会忽略到图书馆进一步钻研。
 
实际上,中国学生不重视使用图书馆,从中小学阶段就有迹可循。韩宝明指出,国内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们只要上课、听课、考试就可以完成学业,久而久之会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地方。
 
“遗憾的是,唯分数论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学生的求知素养,惯性之下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探索精神、求知欲望。”程焕文说,不少学生把学习目的视为通过考试、获取奖学金或是丰富简历的手段,其学习目的无法言对错,却是很不清晰。
 
服务求知,方向在哪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求知欲不足,并不是一所高校图书馆所能改变的。相比较增加考研自习室、学生到馆率,程焕文认为,吸引学生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给他们创造一个求知的氛围更为重要。
 
有人说,图书馆是没落的贵族。外媒甚至预言了它的消亡。近年来,不少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借阅率逐年降低。以北大图书馆为例,借阅量从2007年的89.7万册,下降到2011年的70万册。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总量呈数十倍增长。二者总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
 
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前馆长葛剑雄看来,只是把图书馆作为一个掌握知识的工具,其功能迟早要被个人终端所取代。但是,如果把图书馆视为一个学习场所、精神享受之地,从文化的意义来说,图书馆将一直存在。
 
葛剑雄指出,图书馆的功能不是简单地借还书。“现在的问题是,许多高校图书馆场地大,甚至有些地方空空如也,没有做到充分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把图书馆当做学生的自习室。”
 
“图书馆要变,它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借阅图书的场所,而应该是一个文化熏陶的环境。”对此,葛剑雄建议,图书馆内可以考虑摆艺术品、文物、档案、珍贵图书等物品,随时方便大家查阅、欣赏。譬如,只是为了找一首唐诗,一般人上网查阅即可,但如果要查阅该唐诗的某一刻本,来图书馆慢慢端详该刻本,则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欣赏,感觉自然不同。
 
他补充,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开辟一些个人较难实现的影视效果。比如,利用3D效果参观敦煌,实现360度全方位欣赏,感受空中鸟瞰、门廊穿梭的现场感。针对该技术的实现,国外已成立了相关的共同体,而选择安放的地点正在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塑造文化氛围,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需要。韩宝明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提供研究的场地。如今的高校图书馆多提供可供三五人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们一边阅读,一边有自己的小环境研究感兴趣的话题。
 
同时,葛剑雄也提醒,塑造小环境应该结合本校实际。譬如,应用型高校图书馆与其设两间研究室,不如设两间讨论室。“关键是做好内容,不要盲目效仿别家。”
 
新媒介提升咨询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图书馆微博上表达意见,并得到图书馆馆长的亲自解答,虽然不能与馆长见面交谈,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随着图书馆实体需求变小,面对面的咨询也相应减少,图书馆在网络上开展的服务需要更精细。”韩宝明说,不少高校在BBS、人人网上开辟图书馆专区,开设图书馆微博,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
 
如今,开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不下百个,粉丝最多的当属清华大学图书馆,有4万多人,其他以图书馆名义注册的微博表现相对平淡。
 
程焕文表示,一个高校图书馆开没开微博,实际上是有没有为师生提供一个意见通达的管道,保持这个管道畅通对改进服务很重要。只是管道畅通了,大家却没有共同话题可聊。“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无暇顾及图书馆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发布的内容相对小众,未必与学生个人相关。”
 
反倒是图书馆馆长的个人微博,常常被学生们粉。学生们遇到找书、维修等图书馆相关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图书馆微博,而是馆长微博。以实名注册的葛剑雄,粉丝高达101万。以网名注册的程焕文,粉丝也近7万。其中相当一部分话题与图书馆相关。
 
“学生有一种表达的声音,能够直接回应是一个图书馆馆长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提高图书馆宣传力度的重要方面。”程焕文说。
 
但是,光靠一人的微博回复显然不行。葛剑雄就遇到类似难题,离任后,微博上有关图书馆的解答该由谁负责?
 
葛剑雄表示,图书馆微博需要一批来自各个院系的老师打理,才能解答各专业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整个图书馆来说,应该加强咨询与引导,从帮助学生找书真正过渡到国际一流大学图书馆所具有的咨询功能,引导学生看什么书、告诉他下一步该掌握哪些知识。而图书馆网站、BBS、微博可以作为一个指向标,真正起到学科引导作用。”

转载自: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7/275483.shtm?id=275483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