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上海图书馆,从事IT管理,专业是图书馆员,这几年关注电子书行业。有些混搭,对吧?但这些领域多多少少都与阅读相关。因此,我也想以混搭的方式给大家讲讲“阅读的未来”。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我的儿子现在读初中,他是我们徐汇南模初中的学生。他非常喜欢网络小说以及日本的轻小说等等,可以说是有些着迷。碰巧他今年是初三要中考,所以学习算是非常的紧张。所以,作为这样一个学生的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扭转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与现实需求的不良“阅读”嗜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没收作案工具,例如他看纸质书,我们先把这些收起来。我家里也有一些电子书阅读器,没有纸书看了,他就用这些阅读器来看。那好,不客气,这些也没收。后来是平板电脑iPad,用这个上网更方便了,他也拿来上网看小说,一样没收。再往后,拿我和他老妈的手机看,这个坚决说NO,锁住。我在想,这一下没戏了吧,看不了了吧?结果有一天我早回家,惊讶地发现他仍然在看网络小说。那用什么来看呢?喏,就这个,42寸的电视。你可能以为我们家的这个电视是啥智能电视,抱歉不是,就是一台普通电视机。那他如何用它看小说呢,这是因为我家有一台PS3游戏机,游戏盘我当然都收掉了,他玩不了。然而这玩意儿可以上网啊,用这个上网,接在电视上显示,继续看他的小说。
这件事情使我很震惊,对我来说这就是蛮未来的一件事情。现在我才懂得,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阅读无关使用什么载体,什么媒介,只要能读到内容就行。
关于到底什么是阅读,大家都还是有许多争论,这个我就不展开了。但阅读活动本身到底涉及哪些方面还是有共识的。
我们平时的阅读活动包括我们感觉器官接受的输入信息,这些就是阅读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文字以外,还会有图,甚至有声、有影像,无论是文字、图、音、像,都会有不同的组织与展现形式,这是内容的形式。阅读活动的另外一端是载体,因为不管我们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阅读的内容是什么,信息内容本身是无形的,它们一定是要存在于载体之上才能被我们所感知。有了不同的载体,就会对应不同的阅读方式。这些载体是固定的?还是可以移动的?是只能看不能摸还是可以随便指指点点随意掌控的?从内容到载体,从内容的形式到阅读的方式。这是我们考察阅读活动所需要关注的方方面面。综合来考察内容与载体,内容形式与阅读方式的发展变化,可以得出以下一些较明显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屏幕化”。我们现在是被各种各样的屏幕所环绕 ,无论你在公共场合,在超市,在飞机上。当然更不用说我们的办公室了,几乎所有的办公室都是被屏幕占据着。其实关于屏幕化的趋势也是由来已久了,过去有人总结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处在被大、中、小屏(即电视、电脑、手机)包围的世界里。现在,出现了第四屏,那就是电子书阅读器或是平板电脑。目前的趋势是这些屏幕之间本身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比如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平板电脑却越来越小。而这些屏幕会有哪些变化,未来能干什么也可能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20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你会用手机看小说,你一定会莫名其妙张大嘴巴吧?然而现在的现实却是如此。这是上海地铁的官方微博发的一张地铁中的照片,照片中几乎所有人都在低头看着他们的手机。上海地铁官微为此条微博配的一句妙语是“机机复机机,人手一只机”。
第二个趋势是:流动的内容。关于流动的内容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那就是流式内容与版式内容的区别。
我们先说版式:版式指的是内容的展现方式被事先定义固化了,甚至它的大小也是不能变化的。也因此,这些内容的展现其终端适应性、可选择性很差。例如很多可以在电脑上阅读的PDF文档,你放到手机上就没法读了。
所谓流式,指的是内容展现方式没有固化。可以根据不同的终端、不同的屏幕尺寸大小重新进行内容排版。流式排版的终端适应性当然就好得多,在手机上可以阅读的大多数内容都属于流式排版的形式。
但是我要说的内容的流动性不仅仅说的是版式与流式的区别,因为我们过去谈论的版式与流式还是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展示方式。即使是过去的万维网,仍然是由网页组成。然而现在的内容展现却在发生变化,我们产生的很多内容都以信息流的方式展示出来。比如博客,RSS feeds, weibo,facebook的时间线,聊天记录等等,所有的内容都是不断流动的,从现在到过去不断流淌,没有明显的页面概念。今年年初美国《连线》杂志网络版有一篇文章提到了“世界信息流”(worldstream)的概念,指出以空间为基础的网络将会逐步被以时间为基础的信息流所替代。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网络,在数字世界中每天都会留下许多信息,这些 “人生信息流”(lifestream)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世界信息流”。我们未来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断流动的信息流环境。
第三个趋势是:交互。过去我们的阅读是单向的,我们只是被动的从纸质文献中获取信息,我们不能够选择、检索或让我们所阅读的内容根据我们的反应做出反应。简言之,我们只能看,而不能“操作”信息内容。而现在的情形则截然不同,类似这里所展示的照片,我们从小就学会“操作”内容的场景应该比比皆是。
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本较著名的电子书:“Our Choice”。“Our Choice”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团队制作的一个全媒体的作品。2009年它先出版的是纸书,2011年它的ipad 应用上市,获得当年的苹果设计大奖。在“Our Choice”这本电子书中,有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地图以及信息图的展示,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交互方式与其进行互动,充分体现了信息尽在指掌之间的特性。不仅如此,它还做了些有益的尝试,比如这个演示风力发电原理的动态交互动画,你可以用吹的方式来让风车转起来。
人机互动的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过去我们用的主流交互手段是鼠标与键盘,现在变成了我们的手指,而未来可能就是手势与语音了,信息交互越来越变成是一个全身的运动。就像科幻片《少数派报告》中所展示的场景。其实这样的场景现在一点也不科幻了,基于手势控制的游戏机早就大行其道,其他如语音操控的设备更是多如牛毛。
第四个趋势是:分享。说起分享,我举个蛮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欧洲自古登堡发明印刷术后几十年,才有了页码这个非常好的内容结构标识。我们在传统书籍上如果看到自己觉得很棒的内容,也会以这样的标识与朋友们分享。而如果你现在是在看那些在电子书阅读器或手机上的流式内容,如果在其中看到了觉得很有趣的部分,然后你打电话给朋友。说,那个谁,我看到某本书,那其中那一段特别有意思特别好玩,建议你也看看。然后朋友问说,你说的是哪一页啊?哪一页?这个,@#$%&%...
其实在数字时代,我们从来不用打电话给朋友来分享内容,我们一般直接@朋友。在Kindle阅读应用中你会知道有多少用户和你一样对这段内容作了高亮。你也很容易地将选定的内容进行分享,这个分享按钮是我们在阅读时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了。当然你也可以在许多阅读客户端上直接看到其它用户的评论等等。在网络文学网站上我们还能直接与作者进行交互等等。
最后我再说一个小故事,有关别人家的女儿。这是一个在Youtube上被广泛传播,点击数达400多万次的视频。讲的是一个一岁大的小女孩使用iPad和阅读杂志的事情。用惯了iPad的她觉得所有的书本都应该是可以触摸交互的,她把那些杂志当成一个个“坏掉”了的iPad,她十分不理解这些杂志为何不能被点选、拖动。影片最后的字幕写道:“对我的一岁女儿来说,杂志是一台无法正常运作的iPad,对于她往后的人生来说都将是如此。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编写了她一部份的‘操作系统’。”
人类历史上与阅读相关有过种种变化,内容与内容的形式、载体与获取的方式等等。但对处于某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来说,这些都是与你有生以来的记忆相关,正如你在出生时及往后的教育过程被编码的大脑“操作系统”一样。一旦你的“操作系统”被编码之后,你的行为模式与你的爱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化。你或是会执着于纸张、墨香或是会如此执着于iPad。
因此,如果你想在阅读的未来道路上走得更顺畅,我给你的建议是重新编码你的大脑“操作系统”,至少像微软一样,努力将不合时宜的bug时时删除,然后重启一下。
谢谢大家。
--------------------------------------------
注:这是我2013年5月28日在上海徐汇区宣传部的一次学习活动上作的发言,只有15分钟。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取材自Kevin Kelly 2011年在TOC大会上的演讲。此次演讲的PPT可至此处下载: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23666512&uk=3624530252
转载自:微信公众账号《阅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