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共论 数字化下市场如何转型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2/2/3 14:54:57  浏览次数:3862次
分享到:

馆配市场日益受到业内重视。本报记者韩东摄


    庞大的馆配市场历来被业内视为一块“大蛋糕”,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馆配市场正面临着增长放缓、数字化挑战等问题,出版业如何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推动产业发展?日前,在一场馆配合作峰会上,来自图书馆、出版社、新华书店、民营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

    图书馆:

    资源建设面临挑战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认为,文化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变革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文献资源建设自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朱强说,作为大学图书馆,主要的收藏对象是学术出版物或学术出版文献,但出版已经不是学术交流的唯一渠道,国外兴起的“开放获取运动”和机构存储成为网络环境下学术界传播学术信息的一种新的方式。据他介绍,目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着几个具体的挑战:一是需求不均,难以把握。二是图书馆的经费不足,学校尽管很重视,给予比较多的投入,但是同样还是不能满足整个市场中出版品种的扩大。三是多种资源渠道及其整合。现在有大量的讲座,有视频的,有音频的,这些资源怎么能够把它们进行整合,而不是呈现分散的方式收藏,是大学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问题。四是购买方式多元化,除了有实体的购买以外,还有购买使用权。

    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总裁孙赫男介绍说,目前数字内容在资源采购预算中的比例保持全球性普遍持续增长。从2004年到2010年,从全球图书馆总预算的使用上,已经有超过50%的资源采购预算是花在数字资源上。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看来,数字环境下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目前阅读方式呈现浅阅读、速读、浏览、碎片化、介质多元化的时期,个性化、专业化、深度阅读的需求仍然非常强劲。“我们现在有多少图书是适合专业化阅读的?是适合于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特别是能让人做深度阅读和反复阅读的?”他认为,对于图书馆来说,在数字环境下,面临着全面的升级转型和价值回归,“图书馆是什么?不仅仅是给人提供看书的地方,它是一个社会的公共空间,其功能不能因为纸质图书的减少就消亡了,反而是全方位的转变,回归到它的价值本位——就是社会的公共空间。”


    出版社:

    提供优质数字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消费需求急速转型,精神文化产品消费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而且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在不断地提升,并且逐渐在不断加大投入,这对人文社会科学产品的产出,提出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谢寿光认为,出版业要不断推进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在生产环节,整合内容资源的环节,还是在整个营销环节以及产品形态,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方式,要踏踏实实做出版的数字化,先把基本功做好。“学术专业出版是馆配市场不可或缺的方面。”在谢寿光看来,作为专业的出版商、图书馆和馆配商来说,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化,各自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做好自己的专业。

    据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毕研林介绍,清华大学出版社从2010年就开始进行了电子图书、数字化资源的储备。目前出版社拥有的图书大概有1万多个品种,大部分都已经数字化。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图书是3000种,合作出版的图书是2000种,这样清华大学出版社每年能提供5000种数字出版资源。毕研林谈到,目前该社数字出版平台——文泉书局,网站开通1年多,功能日趋完善,资源不断丰富,已在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截至目前,文泉书局的图书信息有1000多种,上线电子书有7984种,合作出版社超过10家。“我们提供的数字资源,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技术制作方面,一定是高品质、品种齐全的出版物,从2011年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纸书跟数字图书同步出版,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文泉书局的平台上完全可以找得到。”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毕研林认为,出版社就是要打造数字出版馆配平台,提供优质数字出版资源。他说,目前出版社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包括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保证和服务推进的数字出版馆配平台方案,首先将提供给清华大学图书馆使用。“服务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数字资源供应体系,把出版社最核心的出版资源以数字资源的形态便捷、高效地提供给图书馆用户。”他表示,在与合作的图书馆试用比较成功的基础上,将向全国其他图书馆推广使用这个平台。“在使用过程当中我们要赠送一定品种的电子书免费使用一段时间,主要是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孙赫男表示,电子书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电子书成为去年采购的热点。她介绍道,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机构市场上,建立机构信息平台成为重要的趋势,在机构研究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以文字为主,视频和音频也开始逐渐提升比例,包括图片。

    馆配商:

    服务需要个性化

    作为书业的重要细分市场,馆配市场一直受到出版社、新华书店、民营馆配商的重视。

    “做好馆社合作的桥梁。”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集团信息总监吴键认为,从业务形态来看,新华书店作为中间发行商,很自然处在上下游的中间,是一个自然的桥梁,应该为整个市场、为上下游提供服务。吴键称,桥梁有4个含义:组织的桥梁、信息的桥梁、技术的桥梁、服务的桥梁。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的组织架构也围绕着这一目标设置。总部有业务、物流、财务、信息,外围还有馆藏、网站、门店、数据信息公司。集团在信息上专门建立了供应商的平台,书目共享、全程流通,在整个体系系统上面所流转的信息和数据,全部透明。“做到沟通、共享、流转、交互。”

    作为一个区域型的馆配商,江苏华茂博文书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秉中在谈到馆配市场服务和发展的方式和模式时说,作为区域型的馆配商,由于市场经营规模比较小,只有充分发挥本地化优势,才有所作为。他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馆配商并不生产具体产品,最终销售的书,是由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生产出来的。“馆配商的产品就是服务。为此,区域型的馆配商在书目信息的搜集上必须找准自己的思路。”在丁秉中看来,拓展上游渠道,与所有的出版社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利用自己本地化优势,熟悉各高校专业设置,了解图书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书目数据。“不走寻常路”,根据自身优势,提供专业化特色品种,与综合性的馆配商形成品种互补,如专供古籍、艺术、医学等,把市场做细,积极向图书馆、甚至直接向院系老师推销。

    展望未来,谢寿光的判断是,中国的图书馆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和发展期。他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成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必将不断增加,就包括图书馆的经费。同时,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增强,有条件的企业是不是可以在企业里给自己做一个图书馆、做一个阅览室。“就凭着这两条,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资源,在中国都会有巨大的增量。馆配业务将成为中国书业的一大亮点,馆配商的集中度会明显增加,规范有序的馆配市场将有望形成。”

转载自: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1/30/t20120130_23028161_1.s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