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用户需求是数字图书馆的最高评价标准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2/10/12 15:29:47  浏览次数:4037次
分享到:

    张甲,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可莱仁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硕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学院博士课程。美国计算机国际编码协会个人会员,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元数据应用组(task force)成员。 1982~1984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部助理馆员,1985~1986年任卡罗学院图书馆技术服务图书馆员, 1988~1991任杰克(GEAC)计算机公司系统分析程序员,1991~1994年任美国研究图书馆网络(RLG)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员,1994~2000年任 DIALOG信息服务公司数据库开发经理, 2001~2007年任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系统部系统软件研发人员,目前任职于霍普金斯大学系统部。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张甲教授

  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它的内涵和标准,也就是“数字图书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作为“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的组织者之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系统部的张甲教授在谈及一所好的“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时,没有将重点放在他所熟悉的技术研究领域,而是将“标准”定在能否满足用户需求上。

  技术重在应用 旨在服务

  “对于数字图书馆,早期大家对它的理解基本上就是纸本图书的数字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张甲教授说,“数字图书馆本身是一种信息技术,即将传统文献资料电子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即通过数字化技术传授知识。它让以前那些孤立的载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信息能够广泛传播,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只要用心,任何人都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利用它来获取知识。”

  那么到底建成什么样才算是一所好的数字图书馆呢?张甲教授强调,对于硬件和技术,其实数字图书馆并没有特别的标准,因为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与应用接轨,所以数字图书馆的最高标准应该反映在应用上,资源的公开使用才是其成功之处,读者的受益程度才是其衡量标准。比如国家图书馆建立一个供全社会使用的数字化平台,让边远地区的人们能享受到数字资源,这就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关于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张甲教授认为是“高度贡献,高度共享”,即每个图书馆都将自己的编目贡献出来,每个数据库都放在“云计算”环境中。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图书馆联盟的作用。但他特别指出,联盟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政策指导上,而不是直接提供具体的服务,否则可能会扩大浪费。比如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主要就是制定一些行业认证系统标准,美国也有国家存取管理认证系统Shibboleth。中国的图书馆联盟也应该主要做些决策性工作,将灵活性还给各个图书馆,而不要将大家硬性捆绑在一起。为了扩大联盟的作用,他还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议,即更多地关注高校图书馆中的“弱势群体”—偏远地区高校的图书馆和中小型图书馆,利用联盟的力量让他们共享数字资源,得到更多的实际效益。这些图书馆则可将主要精力放在资源共享上,而不是研究开发,更没必要重复引进一些资源。

  张甲教授强调,技术的应用方向和策略远比单纯的引进和使用更为重要。因为从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应用技术平均5年就需要进行重新评估,看看哪些需要放弃,哪些可以继续使用或进行改进。而技术的跟进和开发需要大量投资,是一件非常困难又必须十分慎重的事情。到底哪些技术需要引进?哪些不需要?这些都没有固定标准,图书馆在计划引进某种设备或技术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不是已经有多少人在使用它,而是要考虑这项技术能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是不是能为更多的读者带来更便捷的服务。可以根据本馆的经费和人员等实际情况,定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看看哪些要尽快做,哪些可以等一等。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入一个误区,就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豪华的建筑外观和炫目的设备技术都不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在为读者服务的水平上。”张甲教授说。在他看来,各种工具的使用和环境的营造,都是为了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否则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会持久。资金和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服务是无限的,所以要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如果把有限的资金过多地投入到一次性投资中,势必会影响其他服务的质量。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流程,它的发展变化也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上,需要大家在前进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理念。好的图书馆并不以外在条件为标准,而是要能深入满足读者需求。否则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好,也只能是一个有缺陷的图书馆。


张甲教授(右)与苏州大学图书馆周建屏副馆长交流

  服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数字化时代让人们感觉图书馆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张甲教授说:“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以前我们借书、查资料需要去图书馆,现在凭借技术手段不需要了,这只是说明图书馆的前台功能减弱了,但是图书馆融入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功能没有变,只不过在形式上变得幕后化和无形化,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举了一种新型服务模式—“电子教参系统”,即将一门课程所需要的10本参考书、200篇文章以及教学大纲和计划等,都放在一个系统里,就可以解决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学生忙着四处找资料、借不到想要的参考书、不能及时了解教学计划的修改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服务让图书馆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所以衡量图书馆的作用不能只看介质的改变,而要看它能不能在读者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好的服务,这种紧密的结合关系才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才能让读者感觉与图书馆是不可分割的。

  服务的好坏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服务意识和理念上。张甲教授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一般图书馆都会严格规定还书日期,但其实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有的书如果没有第二个读者要借,那么用一个学期也可以;而如果有另一个读者要借,则要在一定时间内归还。这是因为限制归还日期的本意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到这本书,但如果借书的人还没看完却必须归还这本书,而还回的书“躺”在那里又没人看,就不是一种有效的服务,而是资源的浪费,因此这个规定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有的规定和管理都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原则,而不只是一个“死”的条款。

  再比如论坛上有人在探讨图书馆阅览室占座的问题,并为此开发了管理软件,其实这种思维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张甲教授介绍,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很少有占座问题,他们学校的图书馆也曾出现座位不够用的问题,馆长花了很多精力去筹集经费,最终在旧馆旁边建了一个7层高的新馆。如果学生确实有某方面的需求,那么学校就应想办法满足大家的需求,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图书馆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服务意识植入心底,将为读者服务作为基本工作职责,比如有的馆员自己也是博士,所以在为别人服务时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但你的工作职责就是服务,所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且做了服务也不能要求对方一定要心怀感激,否则心里就不舒服,因为这是你的职责所在。相反,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同,就要找出原因,想办法改进。”张甲教授说。

  把读者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驱动者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库,张甲教授说:“资源库的建设方向一定要与教学和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可以针对某个学科甚至是某个学科中的某个领域有选择地进行,如果不依靠读者,而只靠学科馆员来做,就容易将资源库建设得一般化和表面化。读者就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因为学校的教师水平高,图书馆的馆藏水平也必然高。”他说,比如北京大学因为有了冯友兰,所以关于哲学的馆藏就会很丰富,这些一线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应该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如果抛开他们,有什么资源就去做什么,必定不会长久,因为没有好的研究人员就很难建成高质量的资源库。美国高校图书馆参与资源库建设的馆员一般都具备相关学科知识背景,但在建设过程中仍需要一线教师的帮助,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读者的真实需求。馆员与教师应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的原则,发挥各自专长。有的馆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最后也能自己做研究了。

  如今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采购投入很大,在这方面也可以更多地依赖读者。据张甲教授介绍,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会采用PDA(用户驱动采购)模式来采购电子书,这是一种以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准则的藏书原则。比如一本电子书,读者可以点击进入浏览介绍,也可以在线阅读,当浏览时间超过20分钟后,系统会询问是否要继续阅读,如果是,就要支付全书费用的1/4。图书馆也可据此采购点击率较高的图书。这种模式会让编目工作发生改变,编目人员所做的内容可能并不是图书馆所拥有的,而是读者可能需要的。此外还有PDFU(用户驱动文献)模式,读者可以对供应商的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但只支付下载部分的费用,年底一起结算。电子书刊也可以分章节来购买。

  当然,这些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点击率的合理性。因为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中本科生人数居多,他们阅读面较广,喜欢看旅游、烹饪等生活方面的图书,导致一些和教学、科研关系不大的图书点击率很高,影响到采购人员的判断。所以图书馆要尽量引导研究生、教授去点击与学术相关的图书,或者在点击时链接读者身份信息,以便综合考虑是否购买此书。图书馆下载目录后还要进行过滤和审查,以便去掉与馆藏不适应的内容,对一些价格较高或是点击率特别高的图书,也要防止书商从中做手脚。

  谈及对这次论坛的总体感受,张甲教授感叹,报告的选题越来越难找了,因为国内同行在技术方面跟得很快,比如这次论坛上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等,基本上达到了与国际前沿同步发展的水平。而且与会者的提问也越来越深入和具有针对性,他们会将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经过一番思考后再提出来。不过他强调,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发展固然重要,但科学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采访后记:

  张甲教授在论坛期间非常忙碌,他有两场报告和两场主持,还要处理一些事务,其间还帮助记者联系采访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并进行翻译。所以我们的采访时间一推再推,几乎不能成行。好在最后一天下午会议全部结束后,在记者返京行程出发前的一段时间,我们谈了一个小时。

  张甲教授身上兼有技术型学者和研究型学者身上所具有的理性与睿智,说起话来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却透着严谨和真诚。我们的采访是在企业展区边的空地上进行,而此时企业正在撤展,各种噪音不绝于耳,让人难以静下心来,而他没有任何不快,认真地谈着每一个问题,似乎并未受到外界的干扰。

  之所以要想方设法采访他,是因为张甲教授在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图书馆都工作过,并自1994年以来,定期组织留美学者回国讲课交流,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所顾问和客座研究员,因此他对国内和国外的高校图书馆都比较了解,常能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并为国内同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他虽然是做技术的,但总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直强调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尤其强调服务的方向和方式要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指向,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通过此次论坛思想的交流和理念的学习,更比一招一式的简单模仿来得重要!


转载自:http://www.caigou.com.cn/news/detail/109011.shtml

叶梅 张鹏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