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2020年文化改革六大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新要求,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立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认同、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价值理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链接: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评选表彰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三届评选活动中,全国累计有2.87亿人次参与评选投票,广大群众共推荐候选人11.28万名,其中90%以上是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学生和军人。
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在增加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链接:2010年,小说类新书数量就有4300多部,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2000余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电影526部,票房101.72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470.84亿元;舞台剧4000台,仅舞剧每年就达30多部,小型舞蹈作品更如井喷,演出市场总收入达108亿元。
第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满足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需求,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链接: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达1062.37亿元,年均增长19.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4.11元,其中西部地区23.8元,而中部地区仅有15.6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9%。
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现“村村通”。
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链接: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5,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链接:目前,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0年10月,我国已在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在34个国家设立了369个孔子课堂。
2010年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降到2010年的3∶1。
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着力加大对年轻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链接:根据《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2020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60%,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0%左右。
(资料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链接由本报编辑整理。)
转载自: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67/201111/726897.html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认同、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价值理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链接: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评选表彰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三届评选活动中,全国累计有2.87亿人次参与评选投票,广大群众共推荐候选人11.28万名,其中90%以上是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学生和军人。
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在增加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链接:2010年,小说类新书数量就有4300多部,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2000余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电影526部,票房101.72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470.84亿元;舞台剧4000台,仅舞剧每年就达30多部,小型舞蹈作品更如井喷,演出市场总收入达108亿元。
第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满足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需求,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链接: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达1062.37亿元,年均增长19.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4.11元,其中西部地区23.8元,而中部地区仅有15.6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9%。
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现“村村通”。
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链接: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5,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链接:目前,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0年10月,我国已在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在34个国家设立了369个孔子课堂。
2010年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降到2010年的3∶1。
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着力加大对年轻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链接:根据《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2020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60%,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0%左右。
(资料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链接由本报编辑整理。)
转载自: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67/201111/726897.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