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侧记
初冬季节,“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图书馆学博士生进行前沿性的学术探讨,为与会博士生营造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七家图书馆学博士点的师生,另外还有专门邀请的图书馆馆长和十家专业学术刊物的主编。本次会议主题为“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视野”。
11月26日上午,“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阁开幕。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主持会议。参加会议有近二百人,北阁楼道里都站满了人。系副主任王子舟教授的欢迎词脱离了一般的俗套,实在且很有特色。他以“读博士,靠三宝:读书、交流与思考”为题,谈到图书馆学博士生是我国未来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图书馆事业的高级人才。大家现阶段的任务是从事学术研究,搞好学术研究要依靠三个“法宝”,那就是:读书、交流与思考。“所谓读书,就是要在读博期间读上七八百本书,包括专业的非专业的、经典的通俗的、中国的外国的。所谓交流,就是有了学术见解要多与人交谈,参加读书会、学术论坛(不是形式化的、毫无实质内容的所谓学术会议)。读书是个体化的、私密性的,光读书不交流是不行的。所谓思考,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时不时地琢磨、思量。读书所得、交流所得,经过思考才能融会贯通,为己所取用,而且不断思考也有助于将自己提出的理论打磨得精致而有光华。思考主要强调的是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我们的思想才能升华,变得深刻。”有博客评论“王子舟教授的欢迎辞虽然简短,但极为用心,是一篇相当好的励学小品文,特别能概括这次论坛的主旨和目的。”在读博士学位期间(4~5年)要读上七八百本书,尽管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但也充分反映了教授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导。
“学术责任是学术质量的内在因素,增强学术责任意识,是净化学术风气,提升学术水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推动力。”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的主旨报告“当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责任”就图书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要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要严谨治学,摒弃“简单化”;要重视理论创新;要更加关注应用研究;要关注方法论研究;重视跨领域或跨国的研究合作(吴慰慈教授的主旨报告本刊已经全文登载,此处不再繁述)。他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世界图书馆学研究的主体(主要国家的重要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图书馆学研究,这些均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从报告中大家深深地体会到吴慰慈教授尽管已经年逾古稀,但他的报告依然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充分反映了老一辈专家对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研究的关怀和殷切希望。
“论坛”随之进入“专家演讲”板块,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肖希明教授作了“关注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的演讲。他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基层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应该加强多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藏书要注意地方特色,社区、乡镇图书馆也要提供信息服务,如关于健康、文化、农业的信息等等。博士论坛的第一个演讲就是关于基层图书馆的研究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为题发言。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副理事长,他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多有研究,许多观念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他讲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量还是严重不足;地域差距还很大,除了东部和中部、西部的差距以外,同一个省份内的差距也是惊人的。他还特别列举了江苏的苏州市各县与苏北一些县图书馆比较的例子。谈到总分馆建设,他认为要解决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问题。要在体制上创新,要立法以求得到制度上的保障。一个县图书馆完全由县财政支出是不合理的,要打破财政分灶吃饭的弊端。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的演讲题目是“图书馆与阅读的未来”。作为研究数字图书馆的知名专家,刘炜以上海为例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已经(发挥)到了极限(顶到了天花板上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阅读、ipad 和手机阅读发展得很快,许多读书人又不到图书馆去了。他提出要把信息技术和图书馆工作结合起来,提供数字阅读,否则图书馆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今年暑期考察了美国数所大学图书馆,他在“变化中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演讲中提出,现在的美国大学图书馆已经是全新的图书馆了,甚至已经看不到(多少)书了,书和资源多在网上。大学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多用在数字资源上,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图书馆95%以上的购书经费用于购买电子图书(资源)。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孙坦被业界称为青年才俊,他作了以“数字图书馆互操作评论”为题的发言。对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互操作的框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思考。
五位专家演讲结束之后是此次“论坛”的主体部分:博士生学术报告开场。共计有13位在读博士生的报告,其内容广泛,研究深入,充分体现了博士生的学术功底与实力。南开大学李延翰的“图书馆员心理契约纬度的实证研究”通过调查认为图书馆员对是否被尊重在心理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北京大学朱荀的“美国慈善基金会支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持续性机制分析”则对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与探讨,这对于研究公共图书馆如何多渠道得到经费支持有重要价值。来自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的武汉大学博士生申晓娟承担着文化部委托的研究课题,她的报告“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思考”认为应该加强设施网络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加强资源的保障能力、服务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南开大学周文杰的“国内外图书馆情报学(LIS)研究现状比较研究”利用知识图谱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是国内外图书馆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图书馆宏观和新技术研究以外,有关人文与历史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北京大学博士生周余姣的报告“临文必敬,论古必恕”——读王重民的《校雠通义通解》,使我们领略了青年学子的学识,她将王重民的论学态度娓娓道来、重新展示,与听众产生共鸣。还有中山大学的欧阳菲的“明代传奇目录研究”都有很高的专业、人文水准。其它还有不少佳作,限于本文的篇幅,恕不再一一列举。
11月27日中午时分, “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笔者感觉此次论坛具有诸多特点。首先是除了几个专家报告以外,大多以博士生唱主角,专家们则进行点评(点评人员都是北京大学以外的专家担纲,似刘兹恒教授这样的大家都坐在了听众席上),有网友称赞这才是真正的博士生论坛。各路专家和博士生各抒己见,因此可以称作是开放式的论坛。再则,“论坛”的信息量之大是罕见的,从王子舟教授的欢迎词算起到博士生的报告共计二十场。吴慰慈教授的主旨报告、专家演讲和数位博士生都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既紧扣新技术发展又立足实际,有很多新的见解,层次高,因此无愧于“论坛”进行前沿探索的宗旨。还有,由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不同,本次论坛也有不同的学术思想、观点的碰撞,从而激发了深刻的思考,会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如认为公共图书馆的任务是提供普遍均等服务,因此不应该提倡基层图书馆的藏书要有产业特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观点;如何统计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专家据此提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成本很高、效率低,甚至提出政府还要继续增加投入吗?而更多的讨论表现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而引起的不同观念的碰撞上。这些都引起大家的议论和高度重视。此外,专家的点评也是“论坛”的亮点。许多点评既是现场交流指导又是学术研究的拓展。如柯平教授对北京大学博士生周余姣报告的点评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具有很高的素养;中国科学院初景利教授在点评武汉大学博士生申晓娟的报告时,陈述了制定发展规划要注意的诸多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已经结束,在赞誉之余尚感到一些遗憾,如时间不够用,因此时间能够放得宽一点更好;报告人有的数据还比较陈旧,体现不出新的动态;在博士生报告顺序的安排上是否应该注意选题相对集中,以免使听众感到内容跳跃幅度太大。我们衷心希望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论坛今后成为业界的一个品牌,越办越好!
作者信息: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新世纪图书馆》主编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5480e010113hl.html
11月26日上午,“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阁开幕。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主持会议。参加会议有近二百人,北阁楼道里都站满了人。系副主任王子舟教授的欢迎词脱离了一般的俗套,实在且很有特色。他以“读博士,靠三宝:读书、交流与思考”为题,谈到图书馆学博士生是我国未来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图书馆事业的高级人才。大家现阶段的任务是从事学术研究,搞好学术研究要依靠三个“法宝”,那就是:读书、交流与思考。“所谓读书,就是要在读博期间读上七八百本书,包括专业的非专业的、经典的通俗的、中国的外国的。所谓交流,就是有了学术见解要多与人交谈,参加读书会、学术论坛(不是形式化的、毫无实质内容的所谓学术会议)。读书是个体化的、私密性的,光读书不交流是不行的。所谓思考,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时不时地琢磨、思量。读书所得、交流所得,经过思考才能融会贯通,为己所取用,而且不断思考也有助于将自己提出的理论打磨得精致而有光华。思考主要强调的是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我们的思想才能升华,变得深刻。”有博客评论“王子舟教授的欢迎辞虽然简短,但极为用心,是一篇相当好的励学小品文,特别能概括这次论坛的主旨和目的。”在读博士学位期间(4~5年)要读上七八百本书,尽管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但也充分反映了教授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导。
“学术责任是学术质量的内在因素,增强学术责任意识,是净化学术风气,提升学术水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推动力。”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的主旨报告“当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责任”就图书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要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要严谨治学,摒弃“简单化”;要重视理论创新;要更加关注应用研究;要关注方法论研究;重视跨领域或跨国的研究合作(吴慰慈教授的主旨报告本刊已经全文登载,此处不再繁述)。他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世界图书馆学研究的主体(主要国家的重要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图书馆学研究,这些均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从报告中大家深深地体会到吴慰慈教授尽管已经年逾古稀,但他的报告依然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充分反映了老一辈专家对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研究的关怀和殷切希望。
“论坛”随之进入“专家演讲”板块,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肖希明教授作了“关注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的演讲。他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基层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应该加强多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藏书要注意地方特色,社区、乡镇图书馆也要提供信息服务,如关于健康、文化、农业的信息等等。博士论坛的第一个演讲就是关于基层图书馆的研究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为题发言。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副理事长,他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多有研究,许多观念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他讲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量还是严重不足;地域差距还很大,除了东部和中部、西部的差距以外,同一个省份内的差距也是惊人的。他还特别列举了江苏的苏州市各县与苏北一些县图书馆比较的例子。谈到总分馆建设,他认为要解决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问题。要在体制上创新,要立法以求得到制度上的保障。一个县图书馆完全由县财政支出是不合理的,要打破财政分灶吃饭的弊端。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的演讲题目是“图书馆与阅读的未来”。作为研究数字图书馆的知名专家,刘炜以上海为例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已经(发挥)到了极限(顶到了天花板上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阅读、ipad 和手机阅读发展得很快,许多读书人又不到图书馆去了。他提出要把信息技术和图书馆工作结合起来,提供数字阅读,否则图书馆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今年暑期考察了美国数所大学图书馆,他在“变化中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演讲中提出,现在的美国大学图书馆已经是全新的图书馆了,甚至已经看不到(多少)书了,书和资源多在网上。大学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多用在数字资源上,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图书馆95%以上的购书经费用于购买电子图书(资源)。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孙坦被业界称为青年才俊,他作了以“数字图书馆互操作评论”为题的发言。对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互操作的框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思考。
五位专家演讲结束之后是此次“论坛”的主体部分:博士生学术报告开场。共计有13位在读博士生的报告,其内容广泛,研究深入,充分体现了博士生的学术功底与实力。南开大学李延翰的“图书馆员心理契约纬度的实证研究”通过调查认为图书馆员对是否被尊重在心理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北京大学朱荀的“美国慈善基金会支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持续性机制分析”则对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与探讨,这对于研究公共图书馆如何多渠道得到经费支持有重要价值。来自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的武汉大学博士生申晓娟承担着文化部委托的研究课题,她的报告“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思考”认为应该加强设施网络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加强资源的保障能力、服务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南开大学周文杰的“国内外图书馆情报学(LIS)研究现状比较研究”利用知识图谱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是国内外图书馆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图书馆宏观和新技术研究以外,有关人文与历史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北京大学博士生周余姣的报告“临文必敬,论古必恕”——读王重民的《校雠通义通解》,使我们领略了青年学子的学识,她将王重民的论学态度娓娓道来、重新展示,与听众产生共鸣。还有中山大学的欧阳菲的“明代传奇目录研究”都有很高的专业、人文水准。其它还有不少佳作,限于本文的篇幅,恕不再一一列举。
11月27日中午时分, “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笔者感觉此次论坛具有诸多特点。首先是除了几个专家报告以外,大多以博士生唱主角,专家们则进行点评(点评人员都是北京大学以外的专家担纲,似刘兹恒教授这样的大家都坐在了听众席上),有网友称赞这才是真正的博士生论坛。各路专家和博士生各抒己见,因此可以称作是开放式的论坛。再则,“论坛”的信息量之大是罕见的,从王子舟教授的欢迎词算起到博士生的报告共计二十场。吴慰慈教授的主旨报告、专家演讲和数位博士生都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既紧扣新技术发展又立足实际,有很多新的见解,层次高,因此无愧于“论坛”进行前沿探索的宗旨。还有,由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不同,本次论坛也有不同的学术思想、观点的碰撞,从而激发了深刻的思考,会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如认为公共图书馆的任务是提供普遍均等服务,因此不应该提倡基层图书馆的藏书要有产业特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观点;如何统计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专家据此提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成本很高、效率低,甚至提出政府还要继续增加投入吗?而更多的讨论表现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而引起的不同观念的碰撞上。这些都引起大家的议论和高度重视。此外,专家的点评也是“论坛”的亮点。许多点评既是现场交流指导又是学术研究的拓展。如柯平教授对北京大学博士生周余姣报告的点评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具有很高的素养;中国科学院初景利教授在点评武汉大学博士生申晓娟的报告时,陈述了制定发展规划要注意的诸多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已经结束,在赞誉之余尚感到一些遗憾,如时间不够用,因此时间能够放得宽一点更好;报告人有的数据还比较陈旧,体现不出新的动态;在博士生报告顺序的安排上是否应该注意选题相对集中,以免使听众感到内容跳跃幅度太大。我们衷心希望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论坛今后成为业界的一个品牌,越办越好!
作者信息: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新世纪图书馆》主编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5480e010113hl.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