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知易行难”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16 9:39:53  浏览次数:2982次
分享到:

图片来源:www.lib.nsmc.edu.cn
图片来源:www.lib.nsmc.edu.cn
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表示,将来大学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有望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
对此有专家认为,中国大学图书馆仅可作为满足社会读者特殊需求的补充,不可能像公共图书馆一样“敞开门借阅”,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应各司其职。
本报见习记者 温才妃
毕业生李骅徘徊在母校图书馆门口,等待着师弟送来校园卡,准备一会儿入馆借书。“硬闯”,李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一座座刷卡机将他与馆内图书隔绝,虽与馆员认识,但仍被拒绝入内。
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表示,将来大学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也有望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则认为,中国大学图书馆不适宜普遍向公众开放,仅可作为满足社会读者特殊需求的补充,不可能像公共图书馆一样“敞开门借阅”。
条件不足,如何开放?
“清早起床排队占座,起晚了只能遍寻空闲教室;提早一个月在网上约书,否则一学期甭想借到;人多的时候,只能站着或蹲坐在书架前阅读……”北京某高校学生王灵苦笑着述说图书馆的借阅情景。事实上,文献资源、空间资源紧张不单是王灵所在学校图书馆的特有问题,也是中国大学图书馆的“老大难”问题。
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朱丽娜告诉记者,自本科教学评估后,图书馆经费减少了三分之一,而文献等纸质、电子资源逐年涨价,新购入的图书副本量极少。“今年购置的图书副本量是1.7左右,也就是说一本图书用于保存,能外借的图书不足1册。”
有些社会读者要求高校图书馆开放电子资源,高校实有难言之隐。朱丽娜解释,馆藏数字资源基本上是花高价购买,因有IP限制,规定在校园内的节点使用,无法向公众打开;馆内设有专门的电子阅读区,但每日人满为患,尚无法向公众开放。
据她介绍,11月份暨大图书馆入馆人数达17万,平均每日6000多人,迎考期间每日超过1万人。目前,读者阅览室座位不足2500个,而校本部学生就有3万余人,教职工4000多名。
葛剑雄也表示,复旦大学图书馆主校区空间严重不足,阅览室座位低于标准,迎考期间学生们排队占座,甚至连走廊、过道都坐满了人。
“现在一些开放的博物馆已经成为附近居民夏天纳凉、冬天取暖的好去处。”葛剑雄指出,一旦“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还将遇到更多的管理问题图书馆治安、图书财产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等都将面临着新挑战。
服务主体是大学读者
“不向公众开放,是因为服务主体是大学读者,必须优先满足本校科研人员、师生的需求,有余力才能服务公众。”葛剑雄指出,公众服务主要依靠政府解决,特殊情况才考虑由大学解决,如地方公共图书馆发展太慢,当地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空间资源充足。
网友黄007对此表示不解,他认为“大学图书馆是用纳税人的钱兴办,那么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应当是公共资源,理应向公众开放” 。
葛剑雄表示,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要分类型。“大学图书馆的采购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性需要,与满足大众阅读需要的公共图书馆有所差异。”
汶川地震后,复旦大学图书馆曾向都江堰图书馆捐赠一批图书,但是对方认为有些图书太过深奥,无法满足基层读者的阅读需求。
“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各司其职。认为大学图书馆使用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服务,是一种民粹思想,倒不如政府拿钱直接建设公共图书馆,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葛剑雄说。
在公司职员张晓的印象中,大学图书馆内有些图书根本没人借阅。如果能向公众开放,是否可以提高闲置图书的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用于衡量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有效的标准,但是衡量、评价以承担教学、科研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可能产生误导。”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武继山举例,大部头文献的使用率肯定不如小说。
葛剑雄采取的做法是向对口大学捐赠副本,而非引入社会公众。原因并不复杂,大学图书馆里利用率低的学术书籍,在公众读者中的利用率同样不高,甚至更低。
并非完全“闭门谢客”
“我们可以并且应该接待研究《红楼梦》的社会读者,却不可能满足社会读者借阅《红楼梦》的需求。”武继山形象地点出了“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的奥秘。
教育部并非首次提及“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2002年教育部就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该《规程》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社会读者科研、学术等特殊需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均允许社会读者少量有条件的借阅。
“我们有一部分图书面向公众开放。”葛剑雄举例,欧盟捐赠给复旦的图书,要求向公众开放。但更多的情况是,“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的人员主动找上门,需要提供身份证、单位担保等材料,办理临时借阅卡后方能借阅”。
人大图书馆老师介绍,社会读者办理人大图书馆临时借阅证,每日收费2元,暂不对外借书,仅限开架、闭架阅览室阅览书刊,利用特藏书刊需另交纳一定的资料费。
朱丽娜告诉记者,暨大图书馆允许社会读者外借部分图书,借阅期最长不超过1年,多为半个月、一个月。“普通中文、有副本、非学校主打学科专业”的图书多数可外借,而馆藏特色港台图书及外文图书,由于价格昂贵、缺少副本,仅限馆内阅读。
此外,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也为社会读者借阅大学图书提供了一定可能。记者了解到,暨大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签有协议,可以实现馆藏图书双向互借。
没有一所大学图书馆,是无条件向社会开放
“没有一所大学图书馆,是无条件向社会开放的。”葛剑雄纠正部分媒体描述“国外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完全开放”的误解,“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都是在保证本校师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才向社会开放的,而且内外总是有别的”。
“不可能是来者不拒。”葛剑雄以自己的经历说明,“哈佛、剑桥图书馆的临时借阅证,都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单位担保才能开通。有些国外大学要求有当地的ID卡、驾照或护照,才能进入。”
“认为国外大学图书馆24小时开放也是误解。”葛剑雄说,只有部分馆区、并非全馆24小时开放,相当于国内大学的通宵自习室。此外,小单位的院系图书馆会提供给研究生钥匙,允许其入内阅读,但并非24小时开放,谁都可以进入。
朱丽娜表示,港台地区以及国外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也是分区域的,“闹市区的大学图书馆很少开放”。如香港大学、日本的明治大学位于闹市区,图书馆没有对公众开放;而位于郊区的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
实际上,国外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多数都建立在市内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繁荣的基础上。在日本每步行15分钟,就有一个检索、服务良好的街道图书馆。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的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全市通还,甚至实现了图书、录像、光碟外借的免费邮寄。
“国外大学图书馆把向公众开放,视作"锦上添花"之事,而非对公众文献信息需求的巨大空缺来"雪中送炭"。”武继山说。
“不能瞄着大学图书馆资源开放,关键的是建立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网点。如果有这样的建设,大学图书馆一旦向公众开放,压力也会小很多。”三位馆长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科学时报》 (2011-12-13 B1 大学周刊)

转载自:http://news.hexun.com/2011-12-13/1362545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