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
李长春出席开馆仪式
新华社上海12月11日电(记者厉正宏、吴晶)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在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中贡献突出、功勋卓著。他强调,建立钱学森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馆仪式并参观钱学森事迹展览。这是李长春参观钱学森事迹展览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亲切见面交谈。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程到上海出席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并为钱学森塑像揭幕。开馆仪式结束后,李长春参观了馆内的钱学森事迹展览。这个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钱学森同志奋斗、奉献的一生。在一件件珍贵文献、实物和图片前,李长春不时驻足仔细观看,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李长春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要进一步做好有关钱学森文献、实物和资料的征集工作,把钱学森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搜集好、整理好、展示好,突出思想内涵,增强教育意义,使这个图书馆成为宣传钱学森同志科学成就、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重要平台,成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在全社会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勇攀高峰,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馆仪式并讲话。刘延东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思想深刻,为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设和用好钱学森图书馆等教育基地,不断发扬光大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开馆仪式。
开馆仪式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解放军总装备部政委王洪尧、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仪式上先后发言。
12月11日,观众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参观。当日,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钱学森图书馆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陈展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藏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84000余件,是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科学精神、爱国情怀——钱学森图书馆纪事
新华社上海12月11日电(记者 仇逸)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航天科技史上不可跳跃的名字,这是人们耳熟能详时常带着感情提起的名字。11日,在钱学森100周年诞辰之际,围绕钱学森图书馆的开馆,记者采访钱学森的亲属、同事和学生、图书馆的建设者和参观者,走进这位伟人丰富而多彩的人生,领略这位赤子宽广而无私的人格魅力。
敬仰:钱学森手中的科技伟业
1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人们在馆前摄影,凝望图书馆外墙钱老微笑的面庞,领取门票的队伍井然。
走进大厅,一个令人震撼的现代雕塑冲入视野,4015页“模拟手稿”从9.8米高处直达眼前,组成“升腾的智慧”大型雕塑。在钱学森图书馆8万余件的文献资料中,手稿居多,是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从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之作《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到我国第一本航天教材《导弹概论》手稿,到航空界使用20多年的重要公式“卡门—钱近似”的部分手稿,无不诉说着钱学森的不朽功绩。
在1992年钱学森《致李德华的一封信》展览品前,专程从武汉赶来的航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李德华告诉记者:“当时,我们都是科技界的新兵,而他是元帅,学科涉猎宽广、成就卓著,作为学生和后辈,他的业绩和精神是鼓舞我们前进永远的动力。”同样专程赶来的钱学森学生张光鉴说:“走进这个图书馆,我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老师的伟大。”
在低速风洞试验段模型面前,6岁的顾盛博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我是一个高中教师,今天专门带着孩子前来,钱学森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的。”
感叹:钱学森眼中的名利钱权
“父亲给予我最大的财富,是通过他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名、利、钱、权。”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告诉记者。
钱学森图书馆里有大量的照片,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无论工作或是休闲,钱学森通常都是穿着一身简朴的蓝色卡其上衣和军便裤,一只从美国带回来的公文包钱学森用了近40年;图书馆还原了钱老的书房和客厅,书房是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靠墙摆放着插满书籍和资料的书架,除了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空间所剩无几。客厅摆放着朴素的沙发和茶几,钱学森从美国带回来的音箱已经褪了颜色……钱老的家人说,在真实的生活中钱家的客厅就是这个样子。
钱学森图书馆珍藏了大量的钱老亲笔书信,晚年钱学森不断推辞各种荣誉:1980年7月31日,钱学森致信国防科委,请辞中央委员;1984年,钱学森致信科协,请辞科协委员的荣誉;1984年,钱学森在一封信中,强调自己“不写序、前言,不题词”、“不题写书名”、“不写传记”;1989年,钱学森在书信中提到自己不当顾问的想法;钱学森一直反对人们称他为“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87岁的罗宗英老人今天特意从家中赶来,“我是从事技术工作的,钱学森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敬佩的人,不仅敬佩他的成就,更敬佩他的品格。”
传承:钱学森心中的家国梦想
钱学森一生献身科学、献身国家的强盛,同时他一生都在学习。图书馆内,珍藏着留有钱学森“Nothing is final”(科学探索无止境)手迹的信封,表达他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永无止境的信念。在钱学森图书馆,许多参观者被一面书信墙所震撼,那是钱学森的藏书和简报,密集地布满墙壁、直达屋顶。在钱学森当年的一本《工作手册》中可以看到,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关注每一个细节,包括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还缺多少螺钉、螺帽都有统计。
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表示:“在建设中,我对于钱老的事迹与精神有了深刻学习和体会。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崇高品质。”吴旦介绍说,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享有盛誉,并享受着各种职务、头衔带来的优厚生活条件,但他回国报效的意愿从未改变。回国后他曾说:“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在校园内建设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倡议,2005年5月18日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各项筹建工作拉开了序幕。建设过程得到了各界鼎力支持,馆内有第二炮兵部队捐赠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钱学森家属捐献的近二万余册藏书、大量珍贵的证书、奖章和手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捐赠的东方红卫星1:1模型;解放军总装备部大力协助,在馆内复原了8乘以6米的低速风洞模型……10日来上海捐赠东方红卫星1:1模型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人说:“模型代表了中国航天人对钱老的思念。”
钱学森图书馆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4个部分。长期关心支持图书馆建设的钱学森学术助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涂元季表示:“钱老的核心价值观,他的科学精神是可以打动人心的。我们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竭尽努力,使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新华社上海12月9日电(记者 仇逸)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即将开馆的钱学森图书馆,先睹这里的若干精彩展示,走进历史,走进一个伟人的世界。
钱学森图书馆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馆藏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84000余件。其中100余件文献和实物为首次公开。
在图书馆中厅,一枚指向天空的导弹,从地下一层直刺入最高的第三层,这枚由第二炮兵部队捐献、我国60年代自主设计研制的改进型中近程弹道导弹全长约21米,是钱学森一生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贡献之一,更是对我国航天科技和导弹核武器发展历史的忠实见证。
在钱学森图书馆8万余件的文献资料中以手稿居多。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区,记者看到了钱学森回国后起草的第一份报告的手稿《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回到祖国不到半年,就向国务院提交了这份报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作了批示。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成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
在“科学前沿的开拓者”展区,记者看到了钱学森涉足的主要学科领域及其时序的列表,从航空航天、流体力学、火箭技术、物理力学到教育学、文艺理论、沙草产业、城市学……钱学森宽广的学术涉猎和巨大的成就让参观者叹服。
在“人民科学家的风范”展区,有一份钱学森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的任命书;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三年之后提交辞呈,自此他的主要职务一直为副职。还有一份钱学森1963年9月7日致中科院力学所领导杨刚毅的信,在信中,钱学森主动请求调整级别工资时降低自己的工资。
在橱窗中,静静陈列着钱学森每月去当地移民局登记报到的表格、钱学森写给陈叔通表达“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的求援信等珍贵的文物,诉说着这个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赤子情怀。
来到“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展区,仿佛到了一个书海,这里有钱学森藏书4000余册,还有数以万计钱学森自己做的剪报,很多是首次与外界见面。这些剪报都整整齐齐地粘贴在A4纸上,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内容更是包罗万象。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在这句钱学森讲的话逐字展示在悬空的“信笺”上,也印刻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
2002年11月,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在校园内建设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钱学森家属的赞同。2005年5月18日,有关部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拉开序幕。
钱学森图书馆将于11日下午1点半向公众开放。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说:“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新华社上海12月9日电(记者 仇逸)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即将开馆的钱学森图书馆,先睹这里的若干精彩展示,走进历史,走进一个伟人的世界。
钱学森图书馆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馆藏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84000余件。其中100余件文献和实物为首次公开。
在图书馆中厅,一枚指向天空的导弹,从地下一层直刺入最高的第三层,这枚由第二炮兵部队捐献、我国60年代自主设计研制的改进型中近程弹道导弹全长约21米,是钱学森一生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贡献之一,更是对我国航天科技和导弹核武器发展历史的忠实见证。
在钱学森图书馆8万余件的文献资料中以手稿居多。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区,记者看到了钱学森回国后起草的第一份报告的手稿《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回到祖国不到半年,就向国务院提交了这份报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作了批示。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成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
在“科学前沿的开拓者”展区,记者看到了钱学森涉足的主要学科领域及其时序的列表,从航空航天、流体力学、火箭技术、物理力学到教育学、文艺理论、沙草产业、城市学……钱学森宽广的学术涉猎和巨大的成就让参观者叹服。
在“人民科学家的风范”展区,有一份钱学森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的任命书;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三年之后提交辞呈,自此他的主要职务一直为副职。还有一份钱学森1963年9月7日致中科院力学所领导杨刚毅的信,在信中,钱学森主动请求调整级别工资时降低自己的工资。
在橱窗中,静静陈列着钱学森每月去当地移民局登记报到的表格、钱学森写给陈叔通表达“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的求援信等珍贵的文物,诉说着这个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赤子情怀。
来到“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展区,仿佛到了一个书海,这里有钱学森藏书4000余册,还有数以万计钱学森自己做的剪报,很多是首次与外界见面。这些剪报都整整齐齐地粘贴在A4纸上,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内容更是包罗万象。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在这句钱学森讲的话逐字展示在悬空的“信笺”上,也印刻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
2002年11月,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在校园内建设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钱学森家属的赞同。2005年5月18日,有关部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拉开序幕。
钱学森图书馆将于11日下午1点半向公众开放。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说:“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