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2012年秋季迎新推荐书目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2/9/14 19:13:41  浏览次数:4475次
分享到:

 

 

认识北大、热爱北大

1.   《精神的魅力2008》,赵为民、 郭俊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这真是一块圣地,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知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为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科学与民主,已成为这圣地的不朽的灵魂。

 

2.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萧超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内容简介:计算北大的历史,季羡林认为,可以采用两种计算法:一个是从古代的太学算起,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此名未变,而且代代沿袭。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北大所传的正是国子监的衣铱。这样计算,一不牵强,二不附会,毫无倚老卖老之意,而只是实事求是之心。既合情,又合理。倘若采用它,是完全能够讲得通的。

但是,当前流行的而且实行的计算方法,是从以国子监为前身的京师大学堂算起。不说这种计算方法不合情,不合理,不实事求是,而且既然大家都已承认,约定俗成,吾从众,我也同意这种计算方法,确定北大创办于1898年,至今正值100年,决定庆祝百岁华诞。

 

3.   《北京大学图史》,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内容简介: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898年。它是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初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学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4.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我爱燕园》,宗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内容简介:《我爱燕园》作者宗璞既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学生,也从未在北大任教或兼个什么差事。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历的居民。时光流逝,如水如烟,很少成绩;却留得一点刻骨铭心之情:我爱燕园,我爱燕园的颜色。50年代,春天从粉红的桃花开始。看见那单薄的小花瓣在乍暧还寒的冷风中轻轻颤动,便总为强加于它轻薄之名而不平,它其实是仅次于梅的先行者。还没有来得及为它翻案,不要说花,连树都难逃斧钺之灾,砍掉了。于是便总由金黄的连翘迎来春天。因它可以入药,在校医院周围保住了一片。紧接着是榆叶梅热闹地上场,花团锦簇,令人振奋。白丁香、紫丁香,幽远的甜香和着朦胧的月色,似乎把春天送到了每人心底。

 

6.   《燕园草木》,许智宏、顾红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内容简介:北京大学校址所在,有着悠久的渊源和复杂的变迁。从明朝米万钟营造勺园开始,四百多年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王宫宅邸相沿继续、兴废替立。几百年的雕梁画栋基本荡然,但草木花卉却代复一代年复一年,不惧人事更迭、沧海桑田,顽强地生长繁滋,以循环往复的春华秋实冬枯夏荣,展示着世界上真正的壮观,镌刻着真正活着的历史。昔人对草木趣灵的赞叹已经杳然,而今人与草木的故事还是这座庭园最动人的记忆之一。从燕京大学到如今的北京大学,多少学子曾在心中梦里涵咏过桃李桑槐,多少学者才俊在文中笔底追摹过兰蕙蒹蒲。因有草木,燕园的历史才有活色,因有花卉,燕园的记忆才有芳香。

 

7.   《燕园史话》,侯仁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喜逢北京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在诸方大力支持下,我社将侯仁之先生《燕园史话》旧作重新增订,略述北大校园重大变化之点滴。所记皆校内旧日园林沿革,有古有今,以满足对北大校园变迁感兴趣读者之需,并附英文翻译,有助于国际友人的参考。

 

8.   《燕园拾景》,沈千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以介绍北京大学校园景观为主的手册,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北大的标志性建筑和特别的校园景物,分别介绍了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等风物,充分展现了北大校园的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9.   《北大旧事》,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内容简介:本书是陈平原教授对老北大文章的汇编。文章多是对北大旧事、旧人、旧情的回忆与书写,汇聚在一起就是北大精神。既有对北大理念、北大精神的一种叙述,也有对旧文人气质和交往方式的描述,读来令人不能忘怀。对今天的北大教育也有现实意义。

 

10.  《从废园到燕园》,唐克扬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内容简介:20世纪20年代起,在校长司徒雷登的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和燕京大学教授翟伯联手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立起了一座“世界最美丽的校园”(胡适语),这就是如今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本书以第一手史料和百余张历史图片,尝试重构出这段从“废园”到“燕园”的历程。

作者简介:唐克扬,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现从事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研究、实践工作,并策划《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国家收藏馆,2008),《巅峰:当代亚洲艺术的群像》(博鳌亚洲论坛,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园林展(布鲁塞尔,2009)等展览,有《树》(中、法文版)、《透明石》、《长安的烟火》等艺术、文学作品发表。

 

11.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阿忆著,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

内容简介: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一百多年间,北大清华历经风雨,他们在国耻中诞生,在民族危亡的抗战中浴血成长,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肩负起新中国事业的梦想。在中国的大学里,还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像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一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如此紧密的关联与交织。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命运又交织着多少北大清华基因?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北大清华?

作者简介:阿忆,本名周忆军,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著名的电视节目策划人,在1997年至2003年任职凤凰卫视期间,担任大型历史专题片总策划兼总撰稿,同时他还是电视学术节目《世纪大讲堂》创始人、总策划、主持人。

  

适应北大、享受北大

1.   《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著,人民出版社,2005

内容简介:书中用了近百个真实案例,来阐述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阐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做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最终说明“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些案例当中,有李开复自己的成败得失,也有如比尔·盖茨一般显赫人物的故事。

作者简介:李开复,祖籍四川,1961123日出生于台湾,1988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从1998年进入微软公司开始,李开复历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全球副总裁,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并且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2.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简?博克、莱诺拉?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内容简介: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3.   《追求阳光心态:北大心理健康讲演实录》,孙东东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内容简介:孙东东在北大开设心理卫生学十余年,每学期有50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他锐利的口锋、风趣的语言似乎与生俱来,他的课时而吓得你直起鸡皮疙瘩,时而又让你忍不住放声大笑。吓过、笑过之后,你觉得你变得更容易快乐了,生活更有活力了,性格更开朗了,阳光洒在你心里,暖暖的。

在北大流传着孙东东教授的麻辣传说。他的课要用北大最大的教室,还常常挤满了站着的旁听的人。他的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将心理健康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

 

4.   《春醪集 泪与笑》,梁遇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内容简介:现代中国散文的奇异之作,深得英国小品文神髓。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梁遇春的作品依然无出其右,他的写作风格在当代并无传人,坊间许多的所谓的随笔基本上是形似而神不似。也许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梁遇春(1906-1932),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是个短命的文学天才,在这个世上他仅仅活了短短的28年。他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除了二十余种外国文学作品译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这本书了,这也是他《春醪集》和《泪与笑》两个小册子的集合。是作者用情感、学识和思想酝酿而成的春醪。废名普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在文中,他谈读书,论学问,聊爱情,议朋友,引经据典,而毫不迂腐唠叨,是纯粹文学的议论,也属于文人的清谈。在小册子中,我们看到的作者是如此热爱生命、赞美人生的,他对待这个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交织在一起的世界并没有用“拍案而起”的态度来批判,而是一种冷漠而鄙夷的方式揭露。

 

5.   《未央歌》,鹿桥著,合肥黄山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作者简介:鹿桥,原名吴讷孙,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译)191969日生于北京,先后就学于燕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耶鲁大学,1954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美术史博士学位;又先后在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执教。 鹿桥是一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学者,集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于一身的作家;他不仅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颇有建树,还著有《未央歌》、《人子》、《忏情书》等文学畅销作品。 2002319日鹿桥病逝于波士顿,享年83岁。 四十多年来,许多港澳台、海外华人的莘莘学子是读着《未央歌》长大的;此次《未央歌》的出版,是该书首次正式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

 

6.   47楼万岁》,孔庆东著,知识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47楼万岁》所有篇章来自一百多万销量畅销书《47207》和《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近几年畅销书,系孔庆东作品精选。

作者简介: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之首。

 十余年来,孔庆东博士写出多部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其中《47207》、《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空山疯语》、《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书一直畅销不衰。

  

游目书林、学海骋怀

1.   《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肖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内容简介:《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介绍了300余种国内外著名的数字技术资源/相关检索工具的内容及其查询方法,涉及300余个文摘索引/原始一次文献数据库近2万种电子期刊、500多种电子报纸、十九万种电子图书,以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中英文资源各占一半,全书体系完整,图文并茂,为读者准确、快速、全面地查找网络学术信息提供了颇为有效的帮助。

《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是用户查找网络学术资源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检索培训的教材,并供相关人员参考。

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可以到网上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但网络资源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对于查找学术信息的科研、教学人员、学者专家、学生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关的检索和导航工具。

 

2.   《科技文献检索》第二版,赖茂生、徐克敏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内容简介:《科技文献检索(第2版)》结合当前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系统阐述了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介绍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检索工具和使用方法。全书内容充实,不仅有传统的文献索引方法的介绍,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当前的检索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元词法、叙词法、键词法、挂接主题索引法、保持原意索引法、引文索引法、自动标引与自动化文摘工作、新的检索技术及评价方法等等。《科技文献检索(第2版)》第二版对第一版(1985年出版,1988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进行了全面修订,以便把科技文献检索领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反映到书中,使之更加完善。

 

3.   《西文工具书概论》第三版,邵献图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介绍西方国家出版的百科全书、书目索引、词典、传记和地理资料、经济统计。以英美出版的英文工具书为主,兼及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出版物,并介绍缩微品、声像资料和数据库等情报媒介。著者结合本人参考工作经验,对工具书的源流、类型、编制体例、评介准则、使用方法加以叙述。重点图书附有样条。每章有实习题。此次再版,编者作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资料时限截至到1997年夏,以保持内容新颖及时。

 

4.   《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李国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产生在中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及其检索利用的知识。包括主要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原理性介绍,重要检索工具内容与特点、性质与功用的介绍分析,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阐述和引导。

  

走近大师、提升素养

1.   《胡适口述自传》,胡适口述/唐德刚整理翻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内容简介: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时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这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2.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内容简介:《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直没有中文本,1985年由冯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据英文本译为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曾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校务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学术文集》等。论著已编为《三松堂全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   《美学的散步》,宗白华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作者简介:宗白华(1897-1986),江苏常熟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 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4.   《经典常谈》,朱自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内容简介: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在六十多年前写的,六十多年来,这本小书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他在本书中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生于江苏东海。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此书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作者认定,“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5.   《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2009

内容简介:《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这本书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6.   《毕竟是书生》,周一良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内容简介:东至周家在晚清政界、旧中国实业界以及新中国学术界的赫赫声名,与陈寅恪先生在立身与治学上的异趣同逵,对建国后知识分子灵魂洗澡的回顾与反思,凡此种种,构成了周一良先生这本自传极其丰富的史学价值。雾失楼台,云迷五色,纷华落尽,毕竟书生。此书旨趣,大抵如此。运之以端雅整饬、收放有致的史家文笔,更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周一良,安徽东至人,1913119日生于山东青岛。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13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32年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肄业一年。1936-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193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入远东语文系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开始学习梵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兼在哈佛大学陆军训练班教日语。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亚非)室教研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多次到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周一良教授精通日语、英语、梵文多种语言,学贯中西,三四十年代在魏晋南北朝领域用功颇深,50年代后,主要从事日本史及亚非史的研究,80年代以后重理旧业,继续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7.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著,商务印书社,2004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当今重大课题——现代化大潮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新成果。它从宏观史学视角,把现代化作为全球性大转变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首次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以此论述世界的现代化发展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了专题考察。全书运用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融理论与历史研究为一体,突破传统与西方的窠臼,阐发了许多精辟见解。

作者简介:罗荣渠(1927-1996年):著名历史学家,四川荣县人,生前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治学领域广阔,涉及近现代中外历史和史学理论,晚年以率先在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而知名于海内外,有《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美洲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多种著作传世。

 

8.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突显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延伸阅读、知识无涯

 1.   《百项精品 卅年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集》, 张国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本书中收录的最早的一批精品成果发表于1980年。从那时到现在,北大人文社科的学者辛勤耕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许多重大的学术成果,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看看各院系的学科发展史,看看各院系每年列出的学术成果清单,北大人文社科的进步真是硕果累累,可喜可贺。看到这本书,虽百余项,不过30年,却让我们想起了“大学乃大师也”的名言、教育乃国家之本和教师乃教育之本的理念。从18982008,北大的辉煌,多源于此。

 

内容简介:《百项精品卅年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集》中收录的最早的一批精品成果发表于1980年,这些成果及其研究过程让我们回想起当年迎来科学春天时的情景。从那时到现在,北大人文社科的学者辛勤耕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许多重大的学术成果,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看看各院系的学科发展史,看看各院系每年列出的学术成果清单,北大人文社科的进步真是硕果累累,可喜可贺。这个进步,让我们想起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环境,以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责任。

这是个精选,而不是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全貌,更不是我们的所有奉献。我们的全貌和奉献浸润在学子培养、学科发展上,浸润在中国社会的进步上,浸润在北大学者的生命中。“丈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寒来暑往三十个春秋,北大学者书写了时代的篇章,今后仍将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继续书写未来时代的篇章。北大的学者,是北大一根根台柱子,这个群体构成了北大的根基。学子成长、学术研究、学风延续都要基于这一学者群。北大人文社科学者,由少到多,形成现在一千余名的队伍。这是人文社科的根基,是人文社科最珍贵的财富。看到《百项精品卅年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集》,虽百余项,不过30年,却让我们想起了“大学乃大师也”的名言、教育乃国家之本和教师乃教育之本的理念。从18982008,北大的辉煌,多源于此。

 

2.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王余光主编,光明出版社,1999

内容简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阅读中外名著。哪些书才是最应读的中外名著?有人将胡适等开过的共80个推荐书目做了一次统计,排列出《中外名著排行榜》。这就是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的新颖之处。它会循序渐进地向你介绍最应读的中外名著。

本书作者将胡适、钱穆、鲁迅、海明威、毛姆、托马斯·曼,近年来北京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教授等开过的共80个经典书目做了一个统计,排列出《中外名著排行榜》。以这个《中外名著排行榜》为依据,给中国读者推荐理想的藏书,分首批推荐、二次推荐、三次推荐三个层次。作者对最切要的首批推荐、二次推荐图书共800余种名著作了提要,取材严肃,晓畅可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科技等多种领域,侧重传统经典和近代名著,优秀的当代作品也包含在内。一册在手,既可作为构建家庭藏书的参考读物,又可作为随时浏览的枕边书,一窥中外经典名著的大略。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5480e01017lie.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