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她的110周年华诞。回首110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但收集了宏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了本校师生乃至中外各界人士,在历史的不同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勤谨奉献的职业传统,勇开风气的进取精神,这些都是今天乃至未来北大图书馆人的宝贵财富。
借110周年馆庆之际,我们以《书城春秋》为题,图文并茂,将北大图书馆110年发展过程中的诸项史实提纲挈领地展示于此,希望与各界分享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瞬间、风云人物、馆舍变迁、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辉煌成就等。
展览共四个部分:
一、领导关怀:国家及部委领导人访问、题词。
二、历史瞬间
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落成,到2012年孟冬,北京大学图书馆走过了整整110年,世纪风云、百年书香,都已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机构中。
顺着时间的脚步,细数北京大学图书馆百余年岁月中的辉煌瞬间——
建国前:1902-1949年10月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0月-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一):1979-1992年
改革开放后(二):1993-2002年
改革开放后(三):2003-2012年
主要展示馆舍、机构变迁和业务发展——
1、不断增长的馆藏资源:
年份 | 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馆藏变化 |
1902年 | 78000余册 |
1917年 | 147170册 |
1920年 | 馆藏图书162031册,其中汉文书142115册、西文书17485册、日文书2431册;杂志中文370余种、西文170余种、日文48种;日报中文30余种、日文2种,西文数种。 |
1923年 | 图书馆藏书184008册;其中中文书140000余册,西文书26356册,日文书2480册,杂志15170册,订有杂志近600种,中外报纸40种。藏书量居当时国内大学图书馆首位,全国图书馆第三位。 |
1933年 | 图书馆藏书176988册(包括中文129972册,西文44306册,日文2710册),另有杂志204种、221654册,地图160册。 |
1934年 | 图书馆藏书239323册(包括中文162463册,西文64734册,日文12126册),另有杂志420余种。 |
1936年 | 馆藏图书总计为244440册,其中中文图书177477册,外文66963册,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规模图书馆之一。 |
1948年 | 通过接收、受赠、购买,图书馆藏书增长很快,总量达724894册,其中中文书530104册,日文书66186册,西文书128104册,藏书量跃居全国第二(报刊未计)。 |
1952年 | 馆藏总量160万册 |
1957年 | 馆藏总量达到1927203册 |
1963年 | 馆藏总量为2402436册 |
1965年 | 馆藏总量2570000册 |
1975年 | 馆藏总量为280万册。其中中文书190万册,西文书40万册,东方文书30万册,俄文书10万册,期刊1万余种,13万册。 |
1982年 | 馆藏总数631352种,3355727册。 |
1992年 | 馆藏总计949680种,4169252册,居全国高校图书馆首位。其中图书859786种,3425416册;期刊37613种,636753册;其他类型文献52281种,98083册。居当时全国高校图书馆首位。 |
2002年 | 馆藏图书达530万册,中文现刊4045种,外文现刊3167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5000余种,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73个,电子期刊13000种,电子图书近100000种,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20万册。 |
2011年 | 图书馆(含总馆、医学图书馆、分馆)印本馆藏总量已超过千万册/件,其中总馆收藏近800万册;总馆电子资源馆藏数据库476种,电子期刊54121份(含少量重复),电子图书276万种,多媒体资料22689种、56340件。 |
2、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开馆时间
时间 | 开馆时间 |
1918年4月 | 延长了开馆时间,周开馆时间达到73。5小时,使北大图书馆成为当时开馆时间最长的图书馆之一 |
1936年 | 延长开馆时间至每周76小时 |
1948年 | 平时上午8时至晚9时;星期六上午8时至下午5时;星期日上午8时至12时。 |
1995年 | 延长开馆时间,取消每周三下午内部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 |
1998年 | 借阅时间延长为早8点至晚10点连续开馆(周末除外)、取消中午休息 |
2000年 | 延长开馆时间,周日下午增加借阅服务 |
2012年 | 周末全部开放,借阅服务时间每周98小时,自习区每周112 小时,为图书馆历史上最长开放时间,在北京市和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位居前列 |
3、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阅览室设置变化
年份 | 阅览室设置 |
1918年10月 | 沙滩红楼一层总馆,并在二院(马神庙)和三院(北河沿)设立了分馆,此后逐步设立了第一(中文杂志)、第二(中外报纸)、第三(西文/日文杂志)、第四(中文书籍)、第五(外文书籍)、第六(教员)六个阅览室。另有大小书库20多个。 |
1931年 | 松公府遗址馆址,包括大阅览室、特别参考室、杂志阅览室、阅报室等四个阅览室,七个书库。另有目录厅兼出纳室。 |
1935年 | 共有西文阅览室、中文阅览室、指定参考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及特别阅览室等5个阅览室,后又辟研究室24间。 |
1953年 | 三个主要借阅处:设在总馆的总书库、总出纳台和第一阅览室(理科阅览室);设在文史楼三层的第二阅览室(文科阅览室);设在原电机馆的第三阅览室(新文化阅览室),增设了解答读者咨询的读者服务组、十个系阅览室,全校共有阅览座位1700余个。 |
1960年 | 借阅处增为八个:第一阅览室(总馆,借阅哲学、社会科学书籍),第二阅览室(文史楼三层,借阅人文科学教学用书),第三阅览室(文史楼东,借阅马列主义著作和社会科学教学用书),第四阅览室(四斋东,借阅理科教学用书),第五阅览室(四斋,借阅解放后出版的报刊),课外读物阅览及出纳处(五斋),善本阅览室(民主楼二层),旧书刊阅览室(外文楼楼顶)。 |
1975年 | 阅览室共计31间,座位2400个。是当时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图书馆。 |
1991年 | 馆内读者服务点达38个,包括目录服务处4个,借书处5个,普通书刊阅览室14个,特藏阅览室10个,文献技术服务处5个。 |
2012年 | 共有总咨询台、总还书处、闭架借书处、证卡服务处、馆际互借处、网络资源检索区、机读目录检索、卡片目录检索、总复印室、工具书阅览室、古籍阅览室、东门咨询台、音乐视听室、人文社科图书借阅区、多媒体学习中心 、视听欣赏区 、多媒体研讨室 、保存本阅览室、季羡林/张芝联/钱端升赠书阅览室、文学图书借阅区、科技图书借阅区、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览室、地方志阅览室、数字应用体验区、民俗学民间文学文献中心(段宝林赠书)、学位论文阅览室、宿白赠书室、北大文库、特藏阅览室、期刊阅览区、民国旧报刊室台湾文献中心、过刊阅览室、港台报刊阅览室、文艺过刊阅览室、报纸与文艺期刊阅览室、新书阅览室、教学参考书阅览室、北京大学数字加工中心、昌平储存图书馆等30余处服务点。 |
4、北京大学图书馆部分学术成果获奖(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
年份 | 获奖情况 |
1987年 | 图书馆主持编制的“北京地区西文图书联合目录”通过国家教委主持的部级鉴定,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数据库建设三等奖。 |
1995年 | 图书馆主持编制的“北京地区西文图书联合目录”通过国家教委主持的部级鉴定,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数据库建设三等奖。 |
1998年 | 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承担的“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获中科院1998 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APTLIN 是我国第一个在高速网上投入运行服务的书目文献共享系统。 |
2002年 | 谢琴芳主编的《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姚伯岳著《黄丕烈评传》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04年 | 肖珑主编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一书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著作奖”二等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2006年 | 戴龙基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06 年 | 肖珑主编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
2008年 | 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图书馆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正式奖1项,提名奖4项。 |
2009年 | 图书馆“全方位、多学科的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系列”课程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 |
2010年 | 胡海帆、汤燕主编《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肖珑为子项目负责人的“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服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2年 | 张红扬、邹新明主编的A Pictorial Record of the Qing Dynasty:Qing Dynasty Architecture(Gale-Cengage Learning Aisa Pte Ltd, 2010)一书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三、几代群英
北京大学图书馆历任馆长一览表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李昭炜 | 藏书楼提调 | 1898.8 |
梅光羲 | 藏书楼提调 | 1902.10-1906.3 |
王诵熙 | 图书馆经理官 | 1916.3-1911.1 |
刘绵训 | 图书馆经理官 | 1911 |
任钟澍 | 图书馆经理官 | 1911 |
徐鸿宝 | 图书馆主任 | 1914.1-1917.3 |
夏元瑮 | 代理图书馆主任 | 1917.3-10 |
章士钊 | 图书馆主任 | 1917.10-1918.1 |
李大钊 | 图书馆主任 | 1918.1-1922.12 |
皮宗石 | 图书馆主任 | 1922.12-1923.7 |
袁同礼 | 图书馆主任 | 1923.7-1926 |
马衡 | 图书馆主任 | 1929.3-1931.1 |
樊际昌 | 代理图书馆主任 | 1931.1-1931.2 |
钱稻孙 | 代理图书馆主任 | 1931.2-1931.3 |
毛准 | 图书馆馆长 | 1931.3-1935.8 |
蒋梦麟 | 图书馆馆长 | 1935.8-1937.7 |
严文郁 | 图书馆主任 | 1935.8-1937.7 |
袁同礼 | 长沙临大图书馆馆长、 | 1937.10-1938.1 |
西南联大图书馆馆长 | 1938.4-1938.12 | |
严文郁 | 西南联大图书馆主任 | 1938.4-1943.2 |
董明道 | 西南联大图书馆主任 | 1943.2-1946.5 |
袁同礼 | 图书馆馆长 | 1945秋-1946.10 |
毛准 | 图书馆馆长 | 1946.10-1948.12 |
向达 | 图书馆馆长 | 1949.5-1957 |
梁思庄 | 图书馆副馆长 | 1952.9-1981 |
耿济安 | 图书馆副馆长 | 1957-1981 |
蓝芸夫 | 图书馆馆长 | 1958-1966 |
赵新月 | 支部副书记、书记 | 1958-1966 |
王秀敏 | 支部副书记、书记 | 1960-1966 |
阎光华 | 支部书记 | 1972.5-1977.12 |
白晨曦 | 总支书记 | 1971.10-1978.5 |
谢道渊 | 图书馆馆长 | 1978.5-1985.3 |
郭松年 | 图书馆副馆长 | 1978-1987 |
潘永祥 | 图书馆副馆长 | 1979-1990 |
童竞 | 总支副书记、书记 | 1979-1984 |
隋凤花 | 分党委副书记 | 1982-1997 |
书记、党委书记 | ||
马士沂 | 图书馆副馆长 | 1982-1986 |
庄守经 | 图书馆馆长 | 1983.6-1993 |
徐雅民 | 分党委书记、副馆长 | 1986-1989 |
周龙祥 | 图书馆副馆长 | 1986.8-1996.6 |
蒋彦振 | 图书馆副馆长 | 1986-1992 |
林被甸 | 图书馆馆长 | 1993-1999 |
戴龙基 | 图书馆副馆长、图书馆馆长 | 1993-2008 |
朱强 | 图书馆副馆长、馆长 | 1993- |
武振江 | 图书馆副馆长 | 1995.1-2009.8 |
谢琴芳 | 图书馆副馆长 | 1996.9-2002.9 |
高倬贤 | 党委副书记、党委代书记、党委书记 | 1995.6- |
季红 | 图书馆党委副书记 | 1999- |
肖珑 | 图书馆副馆长 | 2001.4- |
陈凌 | 图书馆副馆长 | 2003.10- |
聂华 | 图书馆副馆长 | 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