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嵌入全国教学名师新生研讨课之路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3/1/5 13:37:31  浏览次数:4025次
分享到:

活动背景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在2008年创新本科教学体系,引入“新生研讨课”小班研讨式课程,由教授给本科生一年级授课。与此同时,图书馆也进行了全面的组织机构改革,并推出以学科服务为主线的IC2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与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如竹教授在嵌入式新生研讨课方面展开了良好的合作,一路向前,一路创新。

  

 

  活动宗旨

  探索实践之路:

  2008年首度合作,工学部主任郭晶老师带领学科服务团队,在教授拜访中了解到王如竹教授的课程,双方对新生研讨课的创新不谋而合。学科服务团队积极嵌入课程,策划进行了以学生汇报为主的开放式观摩课,并加入馆员点评,评价及指导学生的提高信息素养能力。

  2009年再度联袂,学科服务团队较早嵌入课程,安排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同时,改变顺序式点评方式,进行学生分组点评的公开观摩课,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使用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2010年融为一体,学科服务团队与教学团队一同进行课程设计,并嵌入教学、考核全过程。课程采用团队合作方式,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类型,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习研讨。在教学方面,嵌入信息素养培训讲座、演讲交流课、软件应用课、制作LibGuides课程平台,组织创意课堂活动,如PPT演讲汇报、模拟国际会议、期末辩论赛等。在考核方面,嵌入信息素养、图书馆使用等考核指标。助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照片集锦

  至2011年,图书馆与王如竹教授的合作更上一层楼。课程在原有嵌入教学、嵌入考核基础上,创新引入小组自制DV展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2012年,更为学生增加了课程资源指南,以及将移动学习终端引入课堂。

  

 

  创意课程

  

 

  成果展示

  通过连续5年的教改实践,嵌入式新生研讨课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研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每一年有精彩的学生成果公开展示,而且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料DVD。王如竹教授更是邀请学科服务团队一起申报学校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两者合作更为紧密。

  最新活动报道:

  2012年12月25日,每年一度的嵌入式新生研讨课《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与利用》在图书馆C220报告厅进行了最终汇报公开观摩课。

  

 

  新生研讨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是学校创新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王如竹教授乐于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更是结合图书馆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全方位的学科服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嵌入式新生研讨课。

  今年的课程除采用学生小组团队研讨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之外,还采用PPT演讲汇报、DV展示、LibGuides课程平台等综合考核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和锻炼综合能力。此外,图书馆机动学科服务团队为课程制作了图书、期刊、视频等资源指南,并将移动学习终端引入课堂,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研究,而且为移动阅读、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在公开观摩课上,太阳能小组、清洁能源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带来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化石能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两个精彩的PPT演讲汇报;核能小组和风能小组介绍了各自的LibGuides课程平台,结构清晰且内容丰富;生物质能小组则带来了名为《绿色星球》的高质量DV短片,还有风能小组的DV展示,两者都给在座的师生带来了惊喜。DV短片不仅完成度很高,而且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既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科普的意义。

  “嵌入式新生研讨课的目标在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研究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和锻炼表达能力”,王如竹教授如是说。“因喜欢而去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嵌入式新生研讨课把我们带进了可再生能源的科学之门”,学生如是说。经过五年的锤炼和实践,嵌入式新生研讨课已经成为支持教学模式改革、助力课堂教学的好伙伴,也已经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且乐于接受的课程。与此同时,嵌入式新生研讨课也受到了学校教师的关注与好评,纷纷前来观摩和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也期待着2013年与王如竹教授继续深化合作,为课程提供更深入、更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文章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晶晶 )

转载自:
http://www.sal.edu.cn/information-info.asp?id=2679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