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笑谈“读书无用论”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3/1/20 17:35:10  浏览次数:4352次
分享到:

读书,即使功利,也是进步的表现

时报记者(下简称“记”):读书,对于中国人,一直是美好的梦想,但“读书无用论”会时不时地出现。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对此,您怎样看?读书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成功?成功是否真的与读书多少无关?

葛剑雄(下简称“葛”):读书有用与无用,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看读什么书,二是看怎样读书。如果把读书简单地理解为在学校读书,为学历、学位读书,读书未必会产生成功的结果。无论是马云还是乔布斯、比尔·盖茨,他们的学历都不高,有的还是辍学,上海桥梁专家林元培也只是中专学历。读书与成功不是绝对的关系,因为社会使用一个人,不仅仅看学历,而要全面考虑。若是把读书理解为广义地吸收前人的知识,则读书绝对是有用的。马云的确没读过多少书,学历也不高,但他有今天,也是吸收前人知识的结果。不能把读书简单地理解为读印刷的书,还包括读网络等渠道的书。另一方面,读书要跟实践结合。读书如果不能结合实践,读书当然也是无用的。

怎样看成功与读书的关系?这要从不同层面看。从吸收知识的层面看,如果读书不得法,如果不加选择,书读得再多,吸收的知识也有限。从做研究的层面看,读书的效果除了勤奋,还决定于人的天分。并不一定读书很努力就能够成功。如果只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乐趣,为的就是欣赏唐诗提高人文修养,只要他自己满足了就行。从这个角度看,旁人不必干预,也无关成功与否。

记:在历代中国人的眼里,读书的功利性似乎较重。“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好,“学而优则仕”也好,都是希望读书能得到现实的功利。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功利性,现在很多人读的最多的只有考职称、考公务员、考证书的书,那些没用的闲书没有时间读。在您看来,这种现象是否正常?

葛:读书的功利与非功利,因人而异,因发展的阶段而异。读书,必然是有目的的。要去除读书的功利是荒谬的。读书为什么不可以功利呢?教育其实也是功利的,各行各业需要人才,读书不功利怎么行?中国古代有资格读书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是文盲,绝大多数人读书是功利的,真正不功利的读书是蛮少的。只有当社会越来越发达,社会用于解决物质生活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这时的读书才可以是非功利的。退休后的读书也可以是非功利的。要注意到,非功利的读书一定是社会发展到了可以鼓励非功利的时候,而且要适度。比如学生的学习,古今中外,学生有几人不功利?所以,考职称、考公务员的书畅销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如果不看重功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课外阅读上,也是要反对的。我们不反对功利,只是反对过分功利。即使功利,也是进步的表现。通过读书提升总比走后门强。而功利也有大小,有大功利有小功利,有些看似无用的书,常常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看似没有功利,其实也有功利。 


学术腐败与权力有关,与读书无关

记: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您曾就考研试题泄题质询教育部部长。当时促使您质询的动因是什么?考研试题泄题是不是读书功利化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

葛:考研试题泄题与读书的功利化无关,恰恰影响、破坏了正常的功利。很多人通过泄题来实现读研的目的,突破了底线,令人气愤。

记:读书,在读书人的眼里,理应是高雅的。但是,读书,因为功利,变得有些异化,比如成为众矢之的的学术腐败,您曾经不客气地批评。在您看来,学术腐败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根治这种恶疾的办法?

葛:学术腐败是利用权力、金钱来获得学术成果与荣誉,是社会腐败对学校的影响,不能用读书的功利来解释。学术腐败的问题还在权力。有人说,学校应是象牙塔,但是学校不是象牙塔,比如学生作弊,有些就是受父母影响,有些父母不仅自己作弊,还鼓励孩子作弊。有些甚至是商业利益集团推动,据说社会上有专门的作弊公司,专门为作弊者服务。学术腐败往往都得到权势的保护,查到一定程度就查不下去。


个人图书馆没有社会意义,不宜倡导

记: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陈天翔在自己宿舍里开过一个“同人堂图书馆”,对此,您曾非常肯定这个个人图书馆的积极意义。它有什么积极意义?

葛:个人图书馆是特例,我鼓励但不倡导。它的积极意义还在于人文方面,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从资源利用的情况来看,最好的还是公共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只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记:藏书是许多读书人的爱好,中国古代读书人因为爱好藏书,产生了许多如天一阁这样的私家藏书楼。为什么现在这样的私家藏书楼很少见到?

葛:古代没有图书馆,有私人藏书的都是少数人,主要是满足自己的需要。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爆炸,再多私人藏书也难满足做学问、做研究的需要。加上中国过早地剥夺或限制了私房,有条件建“藏书楼”的人几乎没有。等到读书人、爱书人有钱有房了,真正的私家藏书楼就会出现,时间长了新的“天一阁”完全可能重现。 


我不认为中国人不喜欢读书

记:读书的有用与无用,似乎是相对的。比如为了有用,人们不得不读一些最终无用的书,比如英语,有的人读它只为了考职称,平时很少用它。有些文史哲的书,看似无用,只不过是闲时翻翻,却常有大用,有人因此成为大家。那么,对于个人来讲,读书是否需要选择?选择的标准是根据功利还是根据兴趣呢?

葛:读书当然需要选择。选择的标准以读书的目的而定。要根据读书的目的,找到最合适的书。如果是做专业研究,某一专业的书要穷尽,如果读书只为修身养性,书的选择则只需愉快即可。

记:犹太民族只占世界人口的0.2%,却获得过29%的诺贝尔奖;为人类奉献了《圣经》;在各领域都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有人把这归功于犹太人对读书的酷爱,犹太人被誉为“读书的民族”。有数据显示,中国人最不喜欢读书,2008年中国人均读书4.72本。在您看来,中国人真的不喜欢读书吗?对读书的喜爱与大师辈出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葛:对于有关中国人人均读了几本书的调查,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这些调查数据从何而来?取样是否科学?都值得怀疑。一个人是否喜欢读书,不仅要适当引导,还与习惯、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有关。如果一个人住房很小,工资很低,往往不能读书,也谈不上喜欢读书。我不认为中国人不喜欢读书,不然,为何中国人历来都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喜欢读书跟大师辈出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较多,但这些人大多生活在美国。再比如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就是一位华人,以“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研究成果获诺奖,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登上诺贝尔殿堂的第六位华人。崔琦若不离开河南,能得诺奖吗?可见与属什么民族没有直接关系。

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表示:“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在您看来,现在人们读书的环境是好还是不好?为了让人多读书,社会还应做哪些改善?

葛:现在的人读书的环境好,有利于读书,读书的途径多,哪怕是穷乡僻壤,只要想读书,都可以读到书,这是因为社会富裕了,人们都买得起书。这与我的青少年时期相比差别很大。我是工作后才可以买书,也才买得起书。读书的环境也有对读书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过于功利会影响非功利的读书,而社会的不公又会造成人们认为读书无用,“读书无用论”如果盛行,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少。为了让人多读书,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就需要使社会正当的功利得到贯彻,比如通过读书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工作,比如主流社会与政府倡导读书。与此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不断进步,使不利于读书的环境得到改变,比如公共图书馆越来越普及,服务面越来越广,更多的公民衣食无忧,能够随心所欲地读书; 留守儿童越来越少,从小就耳濡目染养成读书习惯。这样,就能真正让人们喜欢读书,如此,个人的修养能提高,国家与民族会更加有前途。 《东方教育时报》


转载自:http://news.fudan.edu.cn/2013/0117/32613.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