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风何时吹到书业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3/3/29 14:12:01  浏览次数:3199次
分享到:

    近几个月来,文化市场悄然出现了一股“节俭风”。最醒目的例子就是新华社的一组调查显示,新年各地文艺演出市场缩水,“浮夸”的新年庆祝演出形式被多少遏制。无独有偶,吃喝消费的“节俭风”似乎刮得还要早一些,更令人津津乐道。其实,诸般“节俭风”的源头肯定是去年岁末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原本用于约束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这“八项规定”,其内涵被扩大引申而至我们身边的一些领域,令百姓呼吸到一股清新空气。
  那么,“节俭风”从“舌尖消费”吹至“文化消费”,是否也吹到了书业和图书馆界呢?按理说应该吹及,但我们感受得不明显,尤其是在图书出版领域。“节俭风”理应吹到书业,不管书业的“节俭”与上述“节俭”在定位上有什么不同,起码笔者已感到书业必须“节俭”了,别再“浮夸”。
  但书业想要“节俭”下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手头恰好有一个数据。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截至2013221日,全国581家出版社共报送2013年的图书选题226114条,数量同比增长 2.11%。看到了吗?图书选题数量总是在一年年增长。但有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另一个数据了。从《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上得知,2011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总金额是800亿元,同比增长了100亿元。从这一对比就能看出书业的“浮夸”,等于是一个胖子,已被诊断出身体的“亏空”了,但他还是要继续不断地吃。而为什么书业的“节俭”比较难进行,泡沫这么明显,却仍乐此不疲?据笔者观察,大概是被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镇住”了。
  书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第一重镇,而书业又与同属文化领域的文艺演出市场不同,因为后者的繁荣多少离不开政府采购和公款消费的助推,相比之下,图书消费环节中的“腐败”因素少之又少,又有什么需要“节俭”的呢?更有甚者,会有不少人认为,这么“单纯”的书业若也需要“节俭”,不是就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相悖了吗?笔者以为不然。首先是,此“节俭”非彼“节俭”,书业的“节俭”其主要环节是生产环节而不是消费环节,而且正是因为消费太“节俭”了,使其成为出版物库存猛增的重要杀手。其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应于书业,就必定与图书出版种类正相关吗?不一定。绝不能将书业繁荣简单理解为图书出版种类多,因质量因素也尤为重要。然而,现在多对种类因素念兹在兹,且有数据可以考量,质量因素比较“务虚”,成为了次要因素。如此一来,书业谈何“节俭”?但书业必须要“节俭”,即少出庸作,多出精品力作,这就需要在图书选题的审读上把好关。不久前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2013年度图书选题审读工作会议上,提出多出精品力作、推进文化创新,这才是书业发展繁荣的核心。因此对全国 581家出版社报送的226114条图书选题最终能通过多少,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近日,《人民日报》针对图书销售问题,对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蒋艳平作了个访谈。访谈中的一个数据笔者认为很值得关注。根据开卷对全国出版物市场的监控,销量排名前 5%的图书品种为零售市场贡献了 60%以上的市场码洋,其他95%的图书则贡献了不到40%的销售码洋。由此可见,图书出版品种年年增加,庸作也年年增加,最终多是在这 40%的圈子里打转,众多图书品种在市场只能分到一杯可忽略不计的羹。这无疑是一种“表面繁荣”,是到了在出版源头上“节俭”的时候了。
  追求书业的发展繁荣固然是不错,提升图书出版种类数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食的精神食粮也是理所应当的,但它需要与另一个指标参照来实行。这另一个指标就是国民阅读率,即如何在推动全民阅读上下功夫。显而易见,当一个人没有食欲,推出多么丰盛的精品大餐,实质上也是一种“浪费”,因为吃不了的部分大多会被倒掉。联想到书业,当国民阅读率连年不振,出版种类数量却连年提升,满桌的精神大餐所面对的却是阅读欲低下,推出再多的精品图书“美食”,实质上不也有“浪费”的嫌疑吗?国民消化不了的图书也大多会被“倒掉”(成为不良库存),更何况满桌的精神大餐中真正有营养的“美食”恐怕只占一小部分。
  出版提升与全民阅读推广必须有一个互动,只关注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或者只是一方“辉煌”而另一方萎靡,就会脱节,使一方的“辉煌”成就最终落下“浮夸”甚至“浪费”的话柄。至于两者间谁为主导,不好说。肯定会有人认为,随着图书出版种类的激增,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的精神食粮极大丰富,自然会促使他们走入阅读行列中来。但肯定也会有人认为,只有在全民阅读推广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人们才乐于多享用图书这种精神食粮,这与图书种数的多寡并没有必然联系,当然对后者的促进作用肯定会有。笔者倒认为,这是一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争论的变形版罢了,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图书出版与阅读推广互动、融合,谈这个话题才有意义。现实情况却是,阅读推广难说已取得了多大的实质性成效(以笔者身边的亲友为例,该不看书的还不看书),而图书出版种数却连年刷新,库存量也是,这不是一种“浪费”么?“节俭”风理应吹到书业,这不需要争论了吧。“节俭”的意思不是指生硬地降低出版种数,而是指图书出版种数应该与国民的阅读欲求相适应,这与餐桌上的道理是一样的。否则仅库存猛增这一项,就是对精神食粮浪费的有力回应。
  说到浪费,出版种数的无序增长是表象,再深一层的现象,是很多新书出版后根本进不了流通渠道与读者见面,这已经是书业人士大都知道的困惑。这就像一道菜做出来后根本上不了桌,大抵是桌上的菜太多了,连食客也漠不在乎或者根本忘记。这样的浪费在“舌尖消费”领域已属骇人听闻的级别,比上桌后吃不下扔掉犹有过之,但它却在“文化消费”领域真实发生着。而从这,又可以引申到图书馆领域。图书馆采购已越来越成为消化图书的一大渠道,图书馆事业目前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采购经费只升不降。那么,不断攀升的图书出版种数与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不正是最佳的配合么?也不尽然。
  图书馆的藏书多了,并不代表发挥的作用与之成正比。若是任找一家图书馆,调查一下馆藏图书有多少是从来无人问津的,恐怕结果会令人吃惊。国内的图书馆也许不爱作这类调查,那参考一下国外,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若干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其50%的馆藏竟长期处“冰冻”状态———从未被借出。以图书馆事业的先进性来说,外犹如此,内何以堪?图书馆诚然属于藏书机构,但所藏图书中的不少乏人问津,不也是一种浪费?应该“节俭”了。当然,此“节俭”也不是简单指压缩采购经费。馆藏资源浪费的情况中有很多非理性成分,那就是图书采购流程不科学,用现有的经费没有采购到最好、最适用的图书。这就像是一个不会点菜的食客,钱花出去了,点的菜却没人吃。科学合理地优化图书采购流程是国内外图书馆界都在研究的课题,如国外高校馆正流行于使用PDA(读者决策采购)模式。馆藏的“节俭”应该是在优化采购流程基础上的,让钱尽其用。不过,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有乐得把采购经费花光的习惯,若着力“节俭”后经费剩余不少,明年的拨款也就少了,这可不大妙。
  图书馆界的“节俭”还不止这些,另如阅读推广活动的举办。北大图书馆的王波就曾在《对改进阅读推广活动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国内的阅读推广活动动辄是“广场级”的,开场即是高潮,所有的“精彩”都聚焦在开幕式。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气球团团,学生、驻军、护士等团体读者和不远千里前来捧场的同行专家密密麻麻一片……阅读推广的效果如何呢?不问可知,这不也是一种“浪费”吗?
  看来,“节俭”风也应该吹向书业和图书馆界。再看看地区、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图书出版种数连年攀升,实体书店数量却连年下降;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钱多得花不完,偏远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却有10年无钱更新图书的。的确该“节俭”了,一是避免浪费,二是间接消除不平衡。即使图书出版种数“节俭”不下来,能把庞大的图书库存给那么多“嗷嗷待哺”者匀上一匀,也是善莫大焉。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a923b01016a0z.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