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晒预算 首尾相差179亿元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6/5/20 13:42:26  浏览次数:3743次
分享到: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至少有73所高校公布了其2016年度预算,今年73所高校的预算支出总额达到2957.18亿元。预算支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年度预算数均超百亿元。

清华北大收入支出均最高

从73所高校的预算报告中的支出预算数看,贫富差距较为显著。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排名前三,2016年预算数分别为182.17亿元、154.28亿元和153.11亿元,均超过百亿元。排名后三位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预算数分别为9.02亿元、4.20亿元和3.05亿元,均在10亿元以下。第一名与最后一名预算数相差约179亿元。

从总排名表看,预算数超过50亿元的高校只有21所,在50亿元以下的有52所。其中,有4所高校预算经费不足10亿元,除之前提到的排名后三位的高校外,还有中国政法大学,预算数为9.91亿元。

此外,收入方面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收入最高,有过半部属高校的收入尚不足20亿元。支出方面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仍然领跑,是唯一两所支出超过百亿的高校。

预算前十东部高校占了8所

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的高校预算数更多,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中,东部高校占到了8所,剩下2所为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都是中部地区高校。

同时,虽然排名前10位的多为综合性大学,但从总体上看,理工类大学比文科类大学,预算更加充足,比如排名后10位的均为文科类高校,理科类高校一般排名在中上游。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985高校就比211高校有钱,比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预算数,都超过了很多985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排名25位,预算数超过40亿元,明显高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不过,排名靠前的211高校主要是理工类院校。

追问1

高校“钱袋子”用在什么地方?

从各高校公布的部门预算看,组成部分大致相同,一般由学校基本情况、部门预算报名及情况说明、名词解释三部分构成。不过,也有些学校将部门预算单位构成单列为一部分。

这些高校的“钱袋子”都装了哪些钱,2016年将如何分配呢?

从收入来源上看,大多数高校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和上年结余。其中,财政拨款占比最大。比如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财政拨款15.68亿元,占公共预算收入的43.89%,将近一半。

而支出主要包括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等项目,其中教育支出占比最大,复旦大学今年的教育支出有48.07亿元,占本年支出95.1%。除此之外,高校还有节能环保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等。

财政拨款收入一般是高校收入的“大头”,这笔钱学校是如何花的?复旦大学部门预算显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2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7.74亿元,主要用于一流大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科研项目、国家奖助学金等;科技支出0.97亿元,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一般住房保障支出0.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7%。

此外,同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记者还发现,一些高校的住房保障支出增加较多。如西南大学的住房保障支出2016年预算数为6453.55万元,比上年增长22.71%。西南大学表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住房公积金和购房补贴拨款均有所增加。中国政法大学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住房保障支出比2015年年初预算增加1467.32万元,增幅64.64%。

追问2

高校结转资金为何动辄上亿?

在高校的部门总收入中,包括上年结转资金。根据高校给出的解释,结转资金,是指以前年度预算已开始执行但尚未完成,本年度仍需按原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记者发现,很多高校的结转资金数量比较大。比如清华大学,在学校2016年收入预算中,上年结转43.14亿元。校方称,主要是2015年未完成科研项目本年按照原规定用途继续使用。北京大学预算总收入为153.11亿元,其中上年结转34.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拨款为27.78亿元,超过财政拨款数。武汉大学今年的预算总收入为78.23亿元,其中上年结转19.25亿元。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一些高校的上年结余资金占总收入额较大,占到总收入的20%-30%,比例较高。这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之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够科学或者执行中遇到政策瓶颈等问题,未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或者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二是,反映了近几年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较为滞后,造成了科研经费支出困难。

以前科研经费使用不承认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缺少相应回报,特别是一些人文学科,多是脑力劳动,不怎么买东西,很难报销经费。这会造成科研经费大量结余,科研人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过,目前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今年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解决。

追问3

高校预算公开还存哪些问题?

2013年,部属高校开始公开部门预算,至今已到第四年。随着国家财税改革不断深化,对高校部门预算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些专家表示,目前高校部门预算公开还不到位,公开科目不够细化,其他项目资金量大透明度不高,人们关注的“三公”经费、资产负债情况等都未向社会公布。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小川认为,目前部属高校公布的部门预算仍是比较简单的分类,很多项目没有按照经济分类公布,分类指向不明确。功能分类只是简单分为教学、科研、社保等;而如果按照经济分类,就可以看出教师工资、购买设备、学生补助都花了多少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钱到底用在哪些方面,清晰地看出钱用的源头。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很多高校其他收入金额也比较大,比如北京大学的其他收入为42.57亿元,占总收入的35.82%;中国政法大学的其他收入为9000万元,占9.21%。校方给出的解释为,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捐赠收入、现金盘盈收入、存货盘盈收入、收回已核销应收及预付款项、无法偿付的应付及预收款项等。

施正文分析称,其他科目很大程度上属于预算不透明科目,如果其他项目金额过大,说明预算透明性不够。从预算透明公开方面看,资金要在具体的事项上才能透明。其他项目是检验预算透明度公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应该过高。

施正文建议,社会反映强烈的“三公”经费应该列出,预算要有回应性,社会关注什么,在预算中要有所反映,建议高校部门预算公开时,请独立审计机构出具公开的审计意见,审计数据是否准确,预算是否合理。

来源:凤凰财经

原文链接: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513/14381381_0.s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