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学术:上图学会2014年12月双月讲座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4/12/31 14:54:52  浏览次数:6456次
分享到:

年末会议接二连三,今天上午是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4年12月双月学术讲座。会议通知星期二下午才上网,而且用主持人Keven的说法,年会也才开过,不料人气还是很高,报名人数超过预期的50人,因此换了一个略大的会场——事实上还有没在网上报名直接就来的,所以会场坐得比较满。报告时间每人一小时,可以讲得比较从容。

秦健教授讲《数据与数据服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认为数据服务已是美国图书馆的新常态。
– 数据服务到底可以做什么?印象中近年谈得较多的就是data curation,国内也有图书馆开始尝试,今年上图学会年会主旨报告之一殷沈琴讲的就是复旦经验《高校科学数据监护的探索与实践》。
本报告的数据服务范围更宽些,涉及服务的变化:从数据管理到数据服务、从呈现到分析、从馆藏(collection)到产品(production)。换言之,让数据“活”起来。作为实例之一,介绍Peter Leonard,耶鲁大学图书馆专职做数字人文研究的图书馆员,利用现有的工具(包括Google的Book Ngram Viewer等),为人文科学挖掘大数据集(原文链接见下)。
– 一直很困惑图书馆未来到底能做什么,如果仍停留在提供馆藏上,在去中介化的趋势下未来真的不乐观。近年逐渐升温的学科馆员、嵌入式服务等等,也是为了应对这种现状。然而,学科馆员定位似乎很尴尬,在能做什么和用户需要什么之间很难找准位置。耶鲁的例子确属于“数字人文”领域,但看起来也是图书馆员(学科馆员)能做的。
当然,要做延伸服务,最重要的是人员,还需要接受培训。就国内而言,不说图书馆领导是不是有这方面的眼光,提供培训者恐怕也难以寻觅。
– 报告谈到数据资源领域一些术语的变化,指出术语变化显示观念改变,比如从数字馆藏(digital collection)到数字数据(digital data)——雪城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课程已改名“数字数据基础”。如我这般原来看这些术语没有什么感觉的,现在有了另外的视角,或者也可以用Google Book Ngram分析一下这些词的变化趋势——这是有墙的。秦教授每年回国,切身感受“墙”对做研究的损害,报告中另一个例子是纽约时报关联数据,也是有墙的。

戴着Google眼镜的张甲馆长讲《大数据再定义图书馆服务导向》,从他乘坐没有方向盘的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的体验开始,直观说明大数据分析。
张馆长身为图书信息中心主任,报告例子中不少是高校信息办或者信息网络中心做的数据分析,很有启发。图书馆长有双重身份者还有不少(比如以前的重大、现在的厦大),为图书馆与网络中心合作提供不少方便。报告中也有图书馆的例子——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案例。
不过听完报告,对于图书馆有没有大数据,或者对现在能够获取到的数据到底能做什么,还是未能了了(抱歉,悟性不够)。

秦健教授的数据服务,张甲馆长的大数据,针对的都是新形势(或者新常态)下的图书馆服务,对大家比较有吸引力。我的《书目用RDF词表与本体概况》则比较小众,原是为上图设想把CNMARC数据发布为RDF而准备的。虽然针对的是对该主题已经有所了解的人,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知识积累不足,原来假定是小范围交流,有些问题是想共同探讨的,没想到变成了公开讲座,要面对那么多人,心里还是有点发毛。最终一个人自说自话讲得还算顺利,希望现场听众也有所收获。
PPT已经上网,请移步上图学会网站“资源”,注册登录后下载

参见:
耶鲁的例子见今年IFLA年会文章:Peter Leonard. Mining large datasets for the humanities. IFLA WLIC : (2014).
早年黑Google的博文:Google实验室新品Books Ngram Viewer:数据的可靠性(2010年12月18日)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