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体系的发展与共融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2/7/20 10:03:09  浏览次数:4429次
分享到:

□ 包冬梅崔屏 /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 上海 200433

 

摘要:在开放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内涵发生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以开放存取理念和Web 2.0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和环境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交流生态。学术交流系统得到重构,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开始复兴,支撑数字科研的学术交流体系正在形成。

关键词:学术交流,非正式学术交流,学术交流体系,开放存取,Web 2.0

DOI10.3772/j.issn.16732286.2012.06.001

 

1 引言

研究和研究交流是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主要活动。学术交流(Scholarly Communication)是一个包涵很多内容的概念,主要是指知识的创造、转换、传播及保存[1]。美国图书馆学会将“学术交流”定义为一个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研究成果和作品被创造,其质量被评价,被扩散到学术社团,并且为未来的使用而长期保存[2]。苏联著名情报学家米哈依诺夫(A. N. Mikhailov)根据学术信息交流依靠科学文献而划分为“正式交流过程”和“非正式交流过程”,将借助于各种类型的学术文献进行的交流过程称之为正式交流过程,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通过直接接触,相互通信、参观访问、出席会议等进行的学术交流称之为非正式交流过程[3]。正式过程的交流则是由学术科研人员和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各方面人员共同完成的;非正式过程的交流主要是由学术科研人员亲自完成的。非正式交流始终是科学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重要性并不显著。

在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纸质文献成为学术信息交流的主导载体之前,学术信息主要以“非正式交流”方式实现,即学术信息主要借助口头、书信等方式进行直接交流。这一阶段的学术交流系统主要由四种要素构成:学术信息生产者、学术信息本身、学术信息载体和学术信息用户。其中学术信息生产者和学术信息用户是系统中的角色要素。随着出版技术的进步,纸质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成为学术交流的主导载体。伴随着纸质文献数量的发展以及地位的提高,出版社、图书馆、情报中心等处理学术信息的中介机构开始逐步介入学术交流过程,进而发展成为学术交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4]。随着学术出版物数量的膨胀,浓缩和报道一次文献的二、三次文献的索引数据库应运而生,造就了20世纪70-80年代联机数据库的繁荣,为缓解学术信息爆炸带来的交流危机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5]

在开放数字环境下,学术交流的内涵与三四十年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学术交流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学术期刊发展到多种传播系统以及出版实践。以开放存取理念和Web 2.0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上学术交流的环境,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开始复兴,支撑数字科研的学术交流体系正在形成。
           
全文下载:upload/开放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体系的的发展与共融.pdf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