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构知识库建设白皮书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4/11/25 14:27:24  浏览次数:7386次
分享到:

1. 机构知识库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在中国曲折发展过程

    学术商业出版价格的持续涨价,导致了期刊费用承受力问题;学术期刊通常采用的“同行评议”往往导致论文发表时滞过长,对成果首发权带成了影响,对科研成果的发表和传播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科学家开始探索更加开放的学术出版平台,不收版面费,读者可以免费访问,不需要经过Peer Review,没有发表时滞。机构知识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机构知识库是一个机构用来“存档”(Archive,其实际含义为成果发表)成员学术成果的平台。在国外的机构知识库上,大多是首发成果,而不是之前发表成果的存档。

    目前最有影响的机构知识库是Cornell大学的arXiv,截止到2014-8-1,共存档(发表)论文94万篇,注册用户也从Cornell大学扩展到了世界很多国家,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功成名就和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发表成果的首选。

    国外,机构知识库存档的文章的学术价值是被认可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因在arXiv上“存档”的一篇论文获得了2006年菲尔茨奖(数学界的“诺奖”)。遗憾的是,中国的科学界只承认SCI和承认正式出版的成果,对一个未经同行评议,类似于个人科学博客的机构知识库上发表的论文,社会主流体系不予承认。因此机构知识库引入到中国后,被异化为了“机构公开成果典藏”,其用户价值也从“成果发表绿色通道”和显性需求变为了 “提升科学家影响力”的“锦上添花”,生长土壤的变化导致了发展历程的曲折和多舛。

    机构知识库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2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人工提交&碎片式典藏”阶段,主要依靠馆员和成员的人工提交。这个阶段能坚持下来的图书馆依靠的是对机构知识库的坚强信念。第二个阶段就是机构成果的自动收集阶段,通过技术手段(机构成果机器人)自动、全面的收割机构公开成果,基本实现了“机构成果典藏”的价值。

但“成果典藏”仅仅是图书馆的需求,不是机构成员(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核心需求,因此,用户反响不大,停留在图书馆的“独舞”阶段。

2.为用户提供“雪中送炭”式的服务,是实现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成果发表绿色通道”的价值在中国得不到认可,但中国科学界肯定有自己的显性需求,只要把这些显性需求挖掘出来并给与支持,即可实现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

    那就是:在“机构成果典藏”的基础上,加上“雪中送炭”式的用户服务。

    知先信息开发的NoteFirst“服务型”机构知识库,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其出发点就是在做好“机构成果自动全面收割”的基础上,努力为一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决策人员打造有“把手”味道的服务。


咨询电话:029-8822 2991

咨询邮箱:marketing@notefirst.com

全文下载:upload/NoteFirst机构知识库白皮书.pdf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