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卷全球的MOOCs浪潮引起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和理念的全新变革,也给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支撑的高校图书馆,必须认清使命,找准定位,更新理念,创新服务,转变角色与定位,积极构建聚合优质资源的“跨区域”共建共享联盟,建立面向学习者需求的“嵌入式”服务机制,营造以知识服务为载体的“泛在化”环境,主动适应MOOCs时代的新需求。
【关键词】MOOCs 图书馆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的网络开放在线课程,人们常称之为“慕课”,是继开放课(Open Course Ware)(OCW)、网络学习(E- Learning)之后的第三代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大规模的网络平台为纽带,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成立网络学习小组,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使用学习资源、分享学习体会。相比传统网络课程,MOOCs不仅有丰富的音频、视频或文本资源,还提供在线交流、讨论、分享、协作平台,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MOOCs引起了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也给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近两年来全过程参与了“SHUCC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联盟”和“WEMOOC东西部课程共享联盟”中《公共关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和管理。结合自身图书馆工作和教学体会,拟就全球MOOCs浪潮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如何认清使命、找准定位,更新理念、创新服务作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MOOCs”的兴起
为了在全球范围开放在线优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名校、名师、名课的大规模学习共享,加拿大学者布赖恩·亚历山大和戴夫·科米尔于2008年提出了“MOOCs”这个新概念。同年,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尼斯开设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连接的知识》在线课程,吸引了25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以及2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①随后,国外一些知名高校开始尝试这种网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2011年,斯坦福大学宣布三门计算机课程对全球免费开放,每门课程都吸引了10多万人参与,其中最著名的《人工智能导论》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约16万名学生参与,最终2.3万人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平均成绩比历届整整高了一个等级,课程前400名学生无一来自斯坦福大学,显示这种教学模式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更大的开放性和优越性。此后,MOOCs开始风靡全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和商业公司等相关机构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②2012年,国外先后成立了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EDX、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和Udacity三大知名MOOCs平台,集聚了全球上百所一流大学开设的近千门课程。单看Coursera,才成立一年多,就获得美国最大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KPCB)5900万美元融资,全球81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386门共享课程,注册学生超过200万。③因此,美国《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The year of MOOCs”。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11月13日,美国教育理事会(The American Councilon Education,简称ACE)同意对Coursera上由顶尖大学提供的几门课程进行评估;而在2013年2月,Coursera宣布其五门课程进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可获大学的承认,这一事件标志着MOOCs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④此外,MOOCs平台也正尝试覆盖高等教育“出口”,用自己的方式整合高等教育生态链。比如,Coursera就已开始提供就业匹配服务。
MOOCs大潮席卷而来,也让我国高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高校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并迅速构建了很多本土化的“慕课”平台。2013年可谓“中国MOOCs元年”: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所名校加盟EDX,7月8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Coursera。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也开始积极构建“跨校选课、多校合作”的MOOCs本土化平台,仅上海和北京两地就成立了十多家高校共建共享联盟。比如,清华大学推出了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了C9高校在线课程平台等。还有教育部支持、校企联合共建的“智慧树在线学堂”推出了两大优质课程联盟:一是上海市教委联合上海30多所高校成立的“SHUCC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联盟”,从100多门候选课程中精选了14门符合学生需求的优质课程,已有8000余名学生获得跨校修读证明;二是北京大学牵头的“WEMOOC东西部课程共享联盟”推出了22门名师课程,已有68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共2万余学生跨校选修课程。⑤
MOOCs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渴望知识的人们提供了名校、名师、名课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倡导终身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手工劳动,到90年代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再到21世纪初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图书馆,借助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动力,图书馆每隔十年就有一次更新换代的飞跃。现在,MOOCs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技术、教育途径和教育资源的重大变革,再次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改造自己和颠覆传统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被重新赋予崭新的内涵和使命。
服务对象多元化。“MOOC”四个词汇代表了“慕课”的主要特点:Massive(大规模):学习者规模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Open(开放):只要有上网条件皆可学;Online(在线):随时随地网上学习,不受时空限制;Courses(课程):优质网络教育课程。MOOCs以大规模的网络平台为纽带,学习者利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工具使用学习资源、分享学习体会。MOOCs是一个“国际化的世界性课堂”,对学习者没有年龄、国籍、背景、时间和地域限制,不仅仅包括本校和外校师生,还可以是其他高校科研人员、企业职工、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社会人士。所以,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从有限的“校内学习者”扩展到大规模的“社会学习者”。学习者数量“规模化”和身份“多元化”,将带来大规模的咨询、查找、培训等需求,势必使高校图书馆有限的人员、资金、信息和网络平台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变革传统理念,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学习者”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服务模式交互化。传统高校图书馆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文献馆藏和网络支持服务。学习者可以查询馆藏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和软件使用培训等,图书馆的网络技术平台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MOOCs需要丰富的网络交互服务:面授课程前,教师将精心准备的优质课程视频音频资料、课程安排和相关资料发布到MOOCs平台,学习者自主学习视频资料、完成作业,组成网络学习小组讨论,在图书馆查找相关知识,准备课程实践,教师和助教可以随时查看学习者进展、回答问题并实时督促。其次,面授课程时,学习者与教师互动交流,分享观点、探讨和解决问题。最后,面授课程结束,学习者完成课程作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MOOCs的课前准备、教学组织和课堂实践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网络环境,尤其需要微信、博客、飞信、虚拟学习环境以及同步在线会话等信息技术支撑。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主动适应MOOCs教学模式的变革和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交互友好的网络信息服务。
服务过程知识化。传统高校图书馆仅提供文献馆藏和读者信息获取的后勤保障式“信息服务”。虽然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围墙以外,但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还是只关注数字资源规模和检索传递能力,不重视按照学习者需求来开发个性化、知识化服务,导致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的影响力有限。
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在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从“以教师为重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从学历教育向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能力培养的转变。”⑥在MOOCs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必须注重线上教学和线下学习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和学习者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组织、管理和运用。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变革服务机制,提供更丰富的课程扩展材料和学习交流平台,主动“嵌入”MOOCs的课程设计、组织管理和教学实践各个环节,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全过程“嵌入式”的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功能与服务的范式转变
面对MOOCs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支撑的高校图书馆,亟待重新思考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找准角色与定位,创新管理与服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网络服务平台优势,主动融入MOOCs教学组织和实践过程,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聚合优质资源的“跨区域”共建共享联盟。虽然MOOCs强调大规模、开放性、网络化,但其核心还是优质教育资源。高校图书馆在MOOCs优质资源聚合与共建共享中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图书馆可以整合馆藏纸质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网络免费资源,实现信息资源“一键式”实时快速检索,不同高校之间还可以建立图书馆联盟。其次,图书馆可以保存和维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及其相关扩展材料。教师可以随时发布和完善参考素材、研究报告、会议材料等,校内外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图书馆网站自行在线观看、下载相关学习内容、上传学习成果,学习者之间可以在线交流、讨论或者提问,并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最后,图书馆可以整合各高校优势学科,分工协作,资源互补,共同构建跨区域图书馆虚拟学科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聚合优质资源的“区域化”共建共享联盟,必须建立一系列机制体制来保障其良性运行。比如,多元化的开发投入、合作参与、应用推广、共建共享、开放竞争、考核评估等机制,完善跨校管理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还要建立和完善MOOCs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和授权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
建立面向学习者需求的“嵌入式”服务机制。MOOCs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在线交流、师生互动,但也普遍存在课程通过率和学习者参与率不高,形式单一、内容浅显、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据统计,国外大部分MOOCs课程完成率不到10%,少量MOOC课程完成率能达到40%。不少学生因为语言、基础知识积累欠缺、信息素养不高或缺乏有效的交互体验等原因中途放弃学习⑦。优秀的MOOCs课程实践,不但需要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精美的视频资料以及丰富的辅导素材,尤其需要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培训管理和指导帮助。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信息网络平台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全过程服务,提高MOOCs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参与能力。首先,嵌入课程设计和完善。解决MOOCs师生课程设计过程中软硬件方面的需求,并开展版权教育、信息素养培训。其次,嵌入课程管理和维护。图书馆员可以担任课程协调人,负责管理和发布相关信息,搜集和反馈学习者需求,解决大规模学习者与有限的老师、客服交流沟通不够的问题。最后,嵌入课程效果分析和反馈。图书馆对学习者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反馈给教学团队,促进课程设计和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
营造以知识服务为载体的“泛在化”环境。“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以用户为中心,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图书馆的围墙以外,满足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对信息发现、知识产生、知识传播等随时随地的需求。在MOOCs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硬件设备、网络平台和学习者组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学习者既是信息使用者,又是潜在的信息生产者,位于这个动态系统的中心。图书馆的软硬件系统、功能和服务都是由学习者的需求驱动的和设计的,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服务。⑧首先,建立教研参考系统。图书馆员通过知识捕获、发现、组织和交换等服务,将信息内容转换成知识,为MOOCs课程内容设计提供课前导学相关资料支撑、知识版权咨询等深度咨询服务。其次,扩展图书馆网站功能。图书馆可以引入WIKI、Twitter、SNS网站、书签、邮箱、微博、微信、虚拟教室等社交媒体工具或信息推送工具,为学习者构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区”⑨。最后,提供手机图书馆、个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RSS订阅、智能聊天机器人等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不断完善发展自身服务,加强图书馆自身的资源建设、馆员素质建设,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终身教育视野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B184)
【注释】
①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 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5期,第6页。
②Li Yuan, Stephen Powell.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http://publications.cetis.ac.uk/2013/667.
③姜澎,樊丽萍:“想走得更远,先回归教育本身”,《文汇报》,2014年4月8日。
④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第18页。
⑤参见:[EWUCC发展历程]东西部高校第二期工作培训会报告,http://www.zhihuishu.com/ableucc/socialGroupDetail/findSocialGroup。
⑥叶艳鸣,慕课:“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2期。
⑦姜蔺,韩锡斌,程建钢:“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11期,第57页。
⑧刘姝:“面向MOOCs的图书馆泛在化服务对策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 77页。
⑨张勇,周宗成:“网上群众工作模式研究”,《求实》,2014年第9期,第37页。
转载自:http://theory.rmlt.com.cn/2015/0212/3728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