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文化与科技融合前行——北京图书订货会扫描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7/1/23 9:47:25  浏览次数:4691次
分享到:

馆内俯瞰

    北京图书订货会的运气真是好到逆天!1月12日到14日,天空蔚蓝无染,阳光明亮刺眼,今冬罕见的三连晴,被它可丁可卯全揣自己兜里了。

    30年前的1987年,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上举办首届首都图书交易会,仅44家出版社参与;而今天,参展单位737家,邀请全国新华书店、民营书店、专业书店、图书馆3000家,订货会从单一订货发展成多元化、多维度的交流、传播服务平台,又因为办在年初,从展示到采购体现了年度书业的方向、动态和热点,所以被称为“图书出版行业年度风向标”。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李朋义深有感触地说,从第一届很小规模的订货会我就参加了,到这一期规模如此的宏大,我看再办说不定得搬到顺义新国展那边去了。

    把好书及时送到读者手中

    图书订货会,说到底就是对上一年图书的集中展示,通过各种活动,让当年好书与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校馆配送、读者选读直接见面,及时送到读者手中。

    订货会期间,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共举办了200多场。“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榜”的发布,让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修养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好书。比如“中国好书”,公布了2016年“中国好书”12个月的月榜。它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开展的一项权威的好书推荐活动,每月上榜的10种图书,是从7000多种新书数据中,历经3轮评选脱颖而出的,已成为社会精神生活产品的知名品牌。

    过道红地毯上,人流如织。在四通八达的路口,人们常常逡行不前,不知道往哪里会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但逛累了,到一个活动场所坐下来,你又会沉入另一个世界,听到故事,看到人生。

    常书欣是从网络写作转向图书写作的。他在网上刊发的《余罪》,正式出版后纸本书销售过百万,同名网剧点击数超过30亿次,可谓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者。在新书《对弈》发布会上,他感慨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创作的基础,美剧的故事、节奏、制作,也给了他很多启发。他下过煤窑,当过电工,卖过书报,在国企当过临时工。在网上发《余罪》时,很多警察因为看书成了他的朋友,经常像审犯人一样审视他的文字:警衔设置错了、侦破方案不对,和他争论很久。为了写《对弈》,他到河南郑州与“江湖”人物“亲密”接触,回来又查阅大量资料……参加发布会的读者都听得津津有味。

    书和书单,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5号馆是馆配馆。所谓馆配,就是为图书馆配书。一本书和读者之间,除了书店,还有图书馆这个媒介。

    记者在这里遇到福建省图书馆的王女士时,她正站在上海文汇出版社的架子前,左手翻过书背面,右手用激光扫码器一本本扫进去。我问她:“看你本本都扫,是觉得这家出版社的书都好?”她说:“这家出版社的书很适合大众阅读,合乎一般读者的口味。我们平常大多关注几家大出版社的信息,关注它较少。还有一点,对着书单上的介绍文字,和对着真正的书,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她说现在图书馆都是请来第三方进行馆配书招投标。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是来搜寻适合读者的新书,决定买几本,之后由中标的馆配商统一采购。

    逛到8号馆,发现有个摊位很热闹,书架前全是人。人们不断从书架上抽出自己心仪的书,交到柜台,由一位30多岁的工作人员扫码预收款,书由这个公司快递。有个女孩子捧着本《燕巢与花事》爱不释手:“太好了!终于找到这本书了。”有人买了二三十本书,只要104元钱。因为所有书先打3.9折,满200元再减100元,难怪这么有吸引力。书架上夹着张牛皮纸,上面俏皮地写道:“我很便宜。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期望与你更好地相遇,与你更好地相守。”

    聊起来才知道,这个工作人员居然是北京英典电子商务公司副总翟峰。“中国图书网”从1998年创办,专注2-20年出版的图书。到一个个出版社的仓库,寻找被埋没的好书,如《明代小说辑刊》及精装的世界名著汉译丛书等。公司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今年已做到两三亿码洋。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又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朋友。

    内容是重心,业态起变化

    2017北京图书订货会“中国出版高层论坛”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出版卖的不是纸,不是油墨,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没有内容,那些要素起不到任何作用。未来出版,内容创新是永不改变的重心,但业态会发生很大变化,包括载体、样式,阅读方式由看到听,还有VR能让人看到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在展厅里,我看到中华书局在加速古籍数据化,我看到会说话的古籍——国际上首部ISLI/MPR出版物,你可以通过“听书”消除繁体字、通假字的障碍,品味到《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散文之精华。还有北大方正的“一册一码”物联网平台、广州影美晴全球知名的免版税创意素材库等,还看到组团展示的民营出版队伍。

    意在加强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界互动沟通的“全国馆社高层论坛”,到今年已经办到第11届了。今年的主题是“馆社联动——构建文献资源建设新生态”。比较精彩的当属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凌所做的主旨报告“高校中文图书资源建设新模式”以及嘉宾对谈,思想火花四溅,非常具有建设性。

    陈凌认为,现在图书馆采访编目外包,馆配商对图书的分级图书馆未必认可,馆藏质量下降。应该用大数据的方式建立有效的网络采访。高校馆拿到全书目,选择书目后把订单返回到馆配。他介绍了中文图书资源建设的新举措——CALIS体系,这一体系将高校馆、馆配商、出版社联系在一起,大家信息上传,平台透明。馆配可以看到资源建设馆员如何选书及馆藏对比分析,便于提高服务质量;出版社可与高校馆面对面,掌握图书订购情况以及对作者的评估。未来的图书馆服务必将是泛在化、网络化、数据化的。

    在嘉宾对谈环节,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出版社在馆、社、店产业链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我们在提供产品时,首先不是考虑馆,而是考虑全社会。这个体系是很好的前瞻性设计,不知这样的理念能不能扩展到全国各类其他的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表示,顾总说出版社是弱势,物流到了馆配商,从馆配商再到图书馆,在流动过程中从上往下控制力越来越弱。健康持续的馆配生态,不仅仅是馆配商、出版社和图书馆,还包括上游的作者以及最下游的读者,严格来说读者是最核心的部分。为了保证我们的数据不被馆配商漏掉,很多图书馆管我们要数据,一家一家发、一家一家沟通,效率非常低,所以希望陈馆长规划里书目信息的平台尽快建起来,整个出版业缺的是这个。

    皖新传媒图书馆管理公司总经理李永红则提出,如果我们界定第三代公共图书馆是知识、学习教育和交流的中心,就会发现除基本馆藏之外,还有一些读者的需求未被反映到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另外,可以围绕每个公共馆的地方特色定制地方馆藏建设。根据我的观察,公共图书馆跟普通读者之间还是有一些脱节的。

    今年的图书订货会,现场馆配采定码洋1.14亿元,预计2月底可达3.5亿元。从订货会上可以看出,未来的中国出版业既是面向全面小康的出版业、市场竞争的出版业,也是大众阅读的出版业、国际交融的出版业,中国出版呈现出文化与科技、与资本融合新业态的发展趋势。

来源:新华网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xpo/2017-01/20/c_129455001.htm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