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书房这几年做下来,个人感觉是越做越顺了。这个让很多市民受益的项目,也激发了市民的善意。比如场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单位甚至是个人愿意向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去年新建十家书房时,社会各界提供了将近30个场地。令我十分感动的是,许多学生团队、培训机构团队、个人都自发来书房志愿服务。这些充分彰显了温州的城市文明。”昨天,温州市图书馆业务部主任兼城市书房项目负责人章亦倩接受记者专访时,高兴地说起这些感受。
“城市书房”创意是怎么来的?“城市书房”建设是如何推进的?遇到了哪些惊喜和困难?今年主要工作有哪些?听听章亦倩怎么说。
1 创意来自哪里:百姓需求,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扩张,公共文化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多元的现代生活中,跟上时代发展脉搏,引领精神生活时尚?
“城市书房的创意来自图书馆法人治理试点。试点中,我们设立了一个‘理事接待日’,有读者向理事建议:能不能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之后,理事会决定,温州市图书馆在2014年尝试性在市区开出了第一家24小时无人值守小型图书馆。”章亦倩说,开放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白天一座难求,深夜有人坚守,市民交口称赞。有人说,市民挑灯夜读的身影,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也有人说,它给城市带来了温暖!
2014年,恰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可以说,这个创意,好就好在恰逢其时;好就好在紧贴百姓需求。趁着这个热度,当年,我们着手新建了3家这样的图书馆。我们的理念是,一个善于阅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一座善于阅读的城市才是具有创造活力的城市。我们力求将这种小型的、时尚的、便利的、不打烊的图书馆建到人口集聚的居民区,把阅读服务送到市民的身边。”
“城市书房”这个名称,也是从公开征集到的280个名称当中,经网络投票确定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举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回应。
2 如何推进建设: 领导重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建
全市图书馆系统通过全民阅读节、温州年度阅读报告媒体发布等形式,大力倡导“书香温州”、“书香家庭”建设等等,一系列举措赢得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自觉,也催生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就社会参与的角度来讲,已建的25家“城市书房”中,除5家属于旧馆改造外,其余20家均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有的是政府机关、街道、社区、小区业主拿出房子,有的是企业让出商铺,有的企业干脆把商铺装修好无偿提供使用。”章亦倩说,比如,鹿城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及龙湾区状元街道主动把黄金地段的店面房拿出来,蒲州街道甚至以每年30万元的租金租了一处街面房,作为“城市书房”建设用房。
去年年度计划建设10家“城市书房”,经过公示,社会报名要求参与建设的就有28个点,成为社会热门。可以说,温州“城市书房”建设,是一个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管理的成功范例。“城市书房”不仅方便了读者,也让合作方受益,瓯海区“梦多多”小镇商业体里建的“城市书房”,使其小镇的客流量增加了10%左右;南塘一组团住宅区的“城市书房”,使小区的文化品位和居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小区房价随之见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