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这一词正在悄然升温。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产品,或许将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只是其一。作为高校水平标杆的图书馆在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在科研应用的第一线上身先士卒。
——编者注
人工智能AI
2016年8月8日,日本NHK发布了一则新闻,披露了日本首次通过人工智能救活一名白血病患者的案例。日本东京大学前不久收了一个白血病病人,这个白血病病人让全球最牛的医学研究所束手无策,虽然所有的专家都知道,如果他们能够对患者的基因突变进行彻底的分析,是有可能找到基因突变点,进而找到治疗方案的。但是这需要阅读、筛选和分析2000万的医学病理文献。这些文献光打印出来就将高达4000米,即便医生们愿意阅读和分析这些文献,患者也等不到那一天。最终,人工智能“沃森”(Watson)用了10分钟就阅读、分析了所有2000万份医学文献、论文和病历,再深度分析病人的病例数据,并找到了这个病人的活性基因突变,推荐了新的治疗方案,让这个病人获救。
人工智能并不仅仅应用于医疗方案,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只是其一。作为高校水平标杆的图书馆在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在科研应用的第一线上身先士卒。上世纪六十年人工智能出现过一段研究热潮,随后沉寂了近半个世纪。最近人工智能一下子火了起来,有专家认为主要是受了几个因素的刺激:深度学习的兴起、大数据的发展、计算能力上升及计算成本下降和自然语言理解的提高是人工智能实现突破的关键。
可靠数据显示,人工智能2016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00亿美元以上,过去4年增长了将近16倍。人工智能若要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开放科学、开放数据和开放获取的大环境,而这些在图书馆这里还处于初始阶段,今天图书馆界和情报界要做的,不是跟在这一热潮的后面,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并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有所作为。走在前列的中国图书馆学家也不在少数,如侯汉清教授、张琪玉教授等。像侯汉清教授做了大量的情报检索语言和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情报检索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丛书》,这部丛书包括下列八本专著:
(1) 薛春香著《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
(2) 陆勇著《面向信息检索的汉语同义词自动识别》;
(3) 杜慧平、仲云云著《自然语言叙词表自动构建研究》;
(4) 章成志、白振田著《文本自动标引与自动分类研究》;
(5) 张雪英著《情报检索语言的兼容转换》;
(6) 刘华梅、戴剑波著《受控词表的互操作研究》;
(7) 何琳著《领域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
(8) 李运景著《基于引文分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这
八本专著是侯汉清教授多年来指导博士生、硕士生们进行科学研究(有些是同他们合作研究)的具体成果的一部分。这些著作的主题内容,可以归结为“情报检索语言的自动化”和“自然语言检索”两个相关的问题,或者更概括地说,就是“信息检索自动化的升级问题”,属于当前信息检索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这些专著,如果将其分散来看,或许不觉得分量之重;但如果把八本专著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其成果之丰硕。侯汉清教授在带研究生中看准一个方向不断开拓、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以出大成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富有远见地认为自然语言化是当代检索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和趋势的预测,在人工智能热的今天得到了证实。
来源: iGroup信息服务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AwOTkyMw==&mid=2653362566&idx=1&sn=96696f8735d9442d4dc6fc37dcfd9d83&chksm=8b5b6d6abc2ce47ccebd577a9de0a9da8e59804da47f4eed5dbcadfe72d0d5f3ef8ad5b93a92&mpshare=1&scene=23&srcid=0223xuUhObGl2M4doLtsMUQ1#rd